"明月满沧洲":皎洁的月光洒满江边沙洲。
"长江一意流":长江只顾奔涌向东不停歇。
"更何人、":又有谁、
"横笛危楼":在高楼上吹奏横笛。
"天地不知兴废事":天地似乎不知道人间兴衰更替的事情,
# 不知兴废事:天地不管兴废,说明天下大乱。
"三十万、":仿佛经历了三十万年、
"八千秋":八千个春秋。
# 八千秋:指历劫长久、灾难深重。
"落叶女墙头":落叶堆积在矮墙头上。
"铜驼无恙不":旧时宫阙的铜驼是否安然无恙。
"看青山、":望着青山、
"白骨堆愁":只见白骨成堆愁云笼罩。
"除却月宫花树下":除了月宫桂花树下,
"尘坱莽、":只剩这尘土飞扬的世间,
# 尘坱莽:尘土蔽天。
"欲何游":还能去何处漫游。
"丙子中秋前":在丙子年中秋节之前,
# 丙子:即1276年。是年正月,元兵入杭州。
"闻歌此词者":听见有人吟唱这首词,
"即席借":于是当场借用了“
# 借“芦叶满汀洲”韵:即次刘过《唐多令》之韵。“芦叶”句为其第一韵。
"芦叶满汀洲":芦叶满汀洲”
"韵":的韵脚来创作。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分段赏析
“明月满沧洲”以“明月”点明时间,同时“满”字突出了月光的普照,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辽阔的意境。“沧洲”常形容水边的陆地,给人以辽阔的感觉。“长江一意流”继续描绘自然景观,“一意流”表现了江水的坚定和不可阻挡,既显天地永恒,又暗讽人世动荡中江河仍自顾前行。“更何人、横笛危楼”词人从壮阔的自然景观转向个人的情感体验。“更何人”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感,“横笛危楼”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横笛”声在空寂中更添孤独,引出对世事的叩问。“天地不知兴废事”,词人直接抒发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天地不知”表现了词人对自然无情的无奈,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三十万、八千秋”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历史的深远,加深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下片“落叶女墙头”,词人从宏大的历史感慨转向细微的景物描写。“落叶”象征衰败和结束,“女墙头”是具体地点,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铜驼无恙不”是对历史的询问,也是对现实的关切。“铜驼”象征皇权和国家的稳定,询问“无恙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看青山、白骨堆愁”,词人再次将视角转向远方,但见“白骨堆愁”,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惨烈景象,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除却月宫花树下”是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无奈的逃避。“月宫花树”象征超脱尘世的美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尘块莽、欲何游”,词人回到现实,面对“尘块莽”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欲何游”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