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gāo
lóu
·
·
yín
shuǐ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1
yín
shuǐ
shì
jiān
qīng
shān
qīng
lǎo
guān
jīn
bié
shù
rén
jiā
hān
shuì
tuò
qiū
chéng
dìng
shuí
láo
dìng
shuí
dìng
shuí
néng
cháng
hèn
zhuó
jǐng
shēng
ér
yòu
hèn
zhuó
jǐng
shēng
niú
xiǎo
ěr
kōng
xiāng
wàng
kuì
píng
shēng
lín
fēng
shù
pān
chéng
zhuó
jīn
jīng
kàn
kūn
míng
lín
shí
zhǎng
hǎi
sāng
qíng

译文

银河之水洒落,仿佛将世间洗涤得澄澈明净。雨后的山峦,青翠之色更加鲜明。我头戴纶巾,在别墅中悠闲地下棋,城中百姓在秋夜里熟睡,更夫的梆子声传来。究竟谁在辛劳,谁在享福,谁又真正有才能呢。常常遗憾啊,如今的人不像刘表的儿子那样有才能。又遗憾啊,连刘表的牛都比如今的人强些。徒然遥望理想,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惭愧。我想迎着风扶持那玉树,亲自攀上承露盘,舀取金茎中的仙露饮用。看那昆明池中的,鳞石渐渐生长,沧海桑田在晴日下变迁。

逐句剖析

"银河水":银河之水洒落,

"洗得世间清":仿佛将世间洗涤得澄澈明净。

"山色雨余青":雨后的山峦,青翠之色更加鲜明。

"老子纶巾棋别墅":我头戴纶巾,在别墅中悠闲地下棋,

"人家鼾睡柝秋城":城中百姓在秋夜里熟睡,更夫的梆子声传来。

"定谁劳":究竟谁在辛劳,

"定谁福":谁在享福,

"定谁能":谁又真正有才能呢。

"常恨著、":常常遗憾啊,

"景升儿不似":如今的人不像刘表的儿子那样有才能。

"又恨著、":又遗憾啊,

"景升牛小耳":连刘表的牛都比如今的人强些。

"空相望":徒然遥望理想,

"愧平生":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惭愧。

"我欲临风扶玉树":我想迎着风扶持那玉树,

"自攀承露酌金茎":亲自攀上承露盘,舀取金茎中的仙露饮用。

"看昆明":看那昆明池中的,

"鳞石长":鳞石渐渐生长,

"海桑晴":沧海桑田在晴日下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最高楼・银河水》是宋代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银河水”“雨余青”的清新景色起笔,描绘雨后山色青翠、词人纶巾弈棋的闲适场景,与“鼾睡柝秋城”的百姓生活形成对比,通过“定谁劳,定谁福,定谁能”的设问,引发对世事劳逸祸福的思考。下片连用“景升儿不似”“景升牛小耳”的典故,借三国刘表之子无能的故事,表达对后继无人的遗憾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愧疚。“临风扶玉树”“攀承露酌金茎”化用典故,流露欲建功立业的理想,结尾“昆明鳞石”“海桑晴”以景物象征世事变迁,暗含对时局的忧虑。全词借景抒怀,融合典故与现实,以沉郁的笔调展现了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怀、对个人抱负未展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宋末文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与时代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写景开篇,“银河水,洗得世间清。山色雨余青”描绘雨后银河如洗、山色青翠的清新之景,奠定疏朗基调。继而转入人事场景:“老子纶巾棋别墅”写词人头戴纶巾、于别墅弈棋的闲适形象,暗合谢安“围棋赌墅”的典故,流露超脱意趣;“人家鼾睡柝秋城”则以秋夜城中更夫敲柝、百姓安睡的画面,与自身雅事形成对比。末句“定谁劳,定谁福,定谁能”以三个设问句收束,将个人闲适、百姓安宁与世事劳逸、祸福、才能的思考交织,引发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追问,为下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连用典故抒发情怀。“常恨著、景升儿不似。又恨著、景升牛小耳”化用三国刘表之子刘琦、刘琮无能的典故(“景升儿”指刘表之子,“景升牛”典出刘表所乘牛“的卢”),借古讽今,表面叹刘表后继无人,实则暗喻南宋末年人才匮乏、朝政衰颓,同时流露自身“空相望,愧平生”的壮志未酬之愧。“我欲临风扶玉树,自攀承露酌金茎”化用汉武帝筑承露盘的典故,以“扶玉树”“酌金茎”的想象,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挽救时局的理想。结尾“看昆明,鳞石长,海桑晴”以“昆明池鳞石”“沧海桑田”的景物象征,将个人感慨拓展至世事变迁,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片借典故收束,于沉郁中见苍凉,将个人抱负与时代悲剧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冬景 孤舟蓑笠翁》

下一篇:宋·刘辰翁《满庭芳·千骑家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