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寒如此":一场大雪过后,天气竟这样寒冷,
"何人立钓矼":是谁站在钓鱼的石桥上。
# 钓:原作钧,据四库本改。
"不知身入画":他不曾察觉自己已融入如画景致,
"独自影临江":独自让身影倒映在江面上。
"未必鱼吞粒":未必会有鱼儿吞食鱼饵,
"惟应鹭作双":只见白鹭成双成对地起落。
"风吹沙皓皓":寒风掠过雪地,一片洁白明亮,
"天阔水淙淙":天空辽阔无边,江水潺潺流淌。
"归去村边路":垂钓后走在返回村庄的小路上,
"看来缆失桩":望见船缆已从木桩上脱落。
"夜深谁访旧":深夜里,谁会来探访旧友,
"推月倚蓬窗":唯有推开船窗,让月光洒在蓬窗上。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垂钓诗。描绘了冬日寒江独钓的清幽景象,体现了垂钓者的孤寂心境与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矼”中“寒江”“孤舟”“冬雪”等意象叠加,展现出冬日寒江的开阔与清冷,各意象无需修饰,自然拼合成孤寂画面,凸显独钓环境的苍茫。拟人:“推月倚蓬窗”,“推”“倚”赋予月光人的动作,仿佛月光主动靠近蓬窗,将无形月色具象化,既显深夜静谧,又暗添隐逸闲趣,让孤寂场景多了份灵动。白描:“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矼”,以极简语言勾勒寒雪、钓者身影,不堆砌辞藻,仅用“寒”“立”等字,便清晰呈现冬日独钓的清冷场景,画面简洁却意境鲜明。景物描写:“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矼”以“寒”“雪”直写冬景酷寒,勾勒钓者立岸的远景轮廓,开篇定清冷基调。
3. 分段赏析
“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矼”开篇点题,以“寒雪”渲染清冷氛围,设问“何人”立在钓石上,既点出“独钓”场景,又暗藏悬念,引出下文对垂钓者的刻画。“不知身入画,独自影临江”紧承上句,写垂钓者沉醉于雪景之中,浑然不觉自己已如入画境,唯有身影倒映在江面上。“独自影临江”以“影”衬“独”,既呼应“独钓”题眼,又通过“入画”的联想,赋予画面静谧的美感,展现出人与自然相融的清幽之态。“未必鱼吞粒,惟应鹭作双”从垂钓细节入手,写鱼儿未必上钩,只有白鹭成双成对,以“鹭双”反衬垂钓者的“独”,强化了孤寂感。“风吹沙皓皓,天阔水淙淙”则将镜头拉远,描绘风雪中雪地洁白、天空辽阔、江水潺潺的景象,以开阔的自然背景烘托出垂钓者的渺小与坚守,画面感十足。“归去村边路,看来缆失桩”转向垂钓后的归途,写船缆脱落的随性细节,暗含生活的自然本真。“夜深谁访旧,推月倚蓬窗”以深夜无人探访、推窗见月作结,月光与蓬窗相映,余韵悠长,既呼应开篇的孤寂,又增添了一丝隐逸闲逸的情怀,让全诗意境更显清幽深远。
上一篇:宋·刘辰翁《春景 去帆春色随》
下一篇:宋·刘辰翁《秋景 窗空雨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