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万里":明亮的月光照耀万里,
"与子共中秋":我与你共度中秋。
"古今良夜如此":古今美好的夜晚都是如此,
"寂寂几时留":寂静的时光能停留多久。
"何处胡笳三弄":不知何处传来胡笳的乐声,
"尚有南楼余兴":我们仍有南楼赏月的兴致,
"风起木飕飕":风吹树木发出飕飕声响。
"白石四山立":四周的山峰如白石耸立,
"玉露下平洲":晶莹的露水洒落在平旷的沙洲上。
"醉青州":醉饮青州美酒,
# 青州:在今山东省益都县。
"歌赤壁":高歌赤壁之游,
# 歌赤壁:苏轼被贬黄州,曾于中秋夜泛舟歌于赤壁之下。
"赋黄楼":挥笔写下黄楼赋。
# 赋黄楼:苏轼在徐州任内曾率民治水,并于城东门筑黄楼,作《黄楼赋》。
"人间安得十客":人间怎能聚齐十位雅士,
"谭笑发中流":谈笑间泛舟中流。
# 谭:通“谈”。
"看取横江皓彩":看那横贯江面的皎洁月光,
"犹似沈河白璧":宛如沉入河中的白玉璧,
"光气彻天浮":光芒直冲云霄。
"举首快哉去":抬头畅快地望去,
# 快哉:苏轼将宋张梦得贬居时所建的亭名为“快哉”。在今湖北黄冈县南。
"灯火见神州":灯火中可见神州大地。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分段赏析
上阕:“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开篇即展现中秋夜月的辽阔,用“几万里”夸张手法突出月光的普照,而“与子共”又拉近距离,形成宏阔与亲密的对比。“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由空间转向时间,感慨美好夜晚的短暂。“寂寂”二字透出词人独对良宵的孤寂感,暗示时局动荡下的不安。“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馀兴,风起木飕飕”突然插入胡笳声,打破静谧氛围。“南楼馀兴”用东晋庾亮南楼赏月的典故,暗含对文人雅集的向往,而“风起木飕飕”的萧瑟声响又带回现实苍凉。“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以工整对仗收束上阕。山石冷峻与露水晶莹的意象组合,既写实景又暗喻时代环境的清冷与个人品格的坚守。下阕:“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连用三个典故:青州指醉饮名士,赤壁是苏轼泛舟处,黄楼为苏轼治水所建。密集的文人典故展现理想中的洒脱生活,反衬现实困顿。“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直接抒发遗憾。十客指雅集盛况,“安得”二字道出当下知音难觅的无奈,中流泛舟的畅想更显现实孤寂。“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沉河白璧,光气彻天浮”将月光比作沉江白璧,奇崛比喻中“彻天浮”三字极具动感,既写月光穿透力,又暗含对光明气象的渴求。“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结尾陡然振起。“快哉”显豁达,但“灯火见神州”的远眺,仍流露对中原故土的牵挂,豪语中藏着隐痛。
上一篇:宋·刘辰翁《夏景 薰风自南来》
下一篇:宋·刘辰翁《秋景 其二 鹭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