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篁摇动翠葆":新竹摇曳着翠绿的枝叶,
# 翠葆:原指饰有翠鸟羽毛的车盖,这里比喻竹子的枝叶。葆是盖子的意思。,新篁:新竹。
"曲径通深窈":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
# 曲径通深窈: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园林的深幽处。语本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夏果收新脆":夏日的果实新鲜脆嫩,
# 夏果收新脆:化用韩愈“冰盘夏荐碧实脆”诗意。夏果,新鲜脆嫩的果实。
"金丸落":如金丸般坠落,
# 金丸:原指金弹子。
"惊飞鸟":惊飞了鸟儿。
"浓霭迷岸草":浓重的雾气使岸边的草模糊不清。
# 浓霭:浓厚的雾气。一作“浓翠”。
"蛙声闹":蛙声喧闹。
"骤雨鸣池沼":骤雨在池沼中作响。
# 沼:小水池。池之圆者为池,曲者为沼。
"水亭小":水亭小巧。
"浮萍破处":浮萍破开的地方,
# 浮萍:“浮萍”二句:化用张先《题西溪无相院》“浮萍破处见山影”诗句。
"帘花檐影颠倒":帘花和檐影倒映在水中,上下颠倒。
"纶巾羽扇":头戴纶巾,手摇羽扇,
# 羽扇:以鸟羽做成扇子。羽扇纶巾,是古代风流儒雅的士大夫的打扮。,纶巾:亦称“诸葛巾”,是一种以丝巾带做成的头巾。
"困卧北窗清晓":清晨时分困意未消,卧在北窗边。
# 困卧北窗清晓:用陶潜的典故,表示自己心情的恬淡。《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日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义皇上人。”
"屏里吴山梦自到":在屏风上所画的吴山美景中梦游,不知不觉已然抵达。
# 屏里吴山:屏风上画的杭州山水。吴山,杭州西湖东南的一座山,为西湖名胜之一。
"惊觉":突然从梦中惊醒。
"依然身在江表":才发现自己依旧身处江南之地。
# 江表:古人通常把长江以南称为江表。这里指江宁(今南京)、溧水一带。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介绍了中山县圃姑射亭的夏日避暑环境,描绘了新篁摇曳、夏果惊鸟、蛙声骤雨、水亭倒影等清幽画面,体现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营造了静谧而富有生机的夏日氛围,表达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客居孤寂与深切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新篁摇动翠葆”“金丸落,惊飞鸟”“蛙声闹,骤雨鸣池沼”等描写,既有新竹晃动、夏果坠落、蛙鸣雨骤的动态之景,又有曲径、岸草等静态之景,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借景抒情:上片描绘夏日景色,下片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借眼前景抒发内心的闲适与孤寂,如“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情景交融。反衬:以动衬静,“蛙声闹,骤雨鸣池沼”,用蛙声和雨声的喧闹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突出夏日避暑之地的清幽。化用:“金丸落,惊飞鸟”,化用了李白诗句“金丸落飞鸟”(《少年子》),运用如“金丸”色彩斑斓的词,令人目不暇接,此处金丸比喻夏果。
3. 分段赏析
上片:“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开篇展现一幅清幽画面,新竹修长挺拔,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翠绿色的车盖,“摇动”一词赋予新篁动态之美,使其更显生机。曲折蜿蜒的小径,静静伸向园林的幽深之处,“深窈”二字,勾起读者对小径尽头神秘景致的遐想,营造出静谧且充满诗意的氛围,同时点明此地为避暑佳处,凉意似从竹间、径中徐徐而来。“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视角转换至夏果,“新脆”凝练地概括出夏日果实的鲜嫩多汁与口感爽脆,让人仿若已尝到那新鲜滋味,果香似在齿间弥漫。将夏果比作“金丸”,色彩鲜明,形象地突出果实圆润饱满、色泽金黄。“落”与“惊”两个动词相呼应,夏果坠落,惊起飞鸟,动静结合,使画面瞬间活泼生动起来,为宁静的园圃增添几分灵动与活力。“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视线移至池塘,浓厚的雾气笼罩着岸边青草,“迷”字不仅写出雾气朦胧之态,更赋予岸草一种朦胧美与神秘感,仿佛为其披上一层薄纱。“蛙声闹”的“闹”字,生动展现出蛙群的喧闹,似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充满生机。紧接着,夏日骤雨倾盆而下,击打在池沼之上,发出清脆声响,与蛙声交织,从视觉的朦胧岸草到听觉的蛙声、雨声,全方位营造出夏日雨前雨后独特的氛围,尽显田园生活情趣。下片:“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镜头拉近至词人所处的水亭,水亭周边,浮萍密集生长,而骤雨或微风打破浮萍的平静,在其破损处,可见帘花与檐影在水中颠倒的倒影。“浮萍破处”是画面的切入点,“帘花檐影颠倒”则细腻描绘出水中倒影的奇妙景象,虚实相生,亭、帘、檐与浮萍、水面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具有朦胧美的水中画图,进一步凸显水亭环境的清幽雅致与静谧之美。“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从环境描写转向人物刻画,词人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一副悠然闲适的雅士装扮,“困卧”一词却透露出他的慵懒与倦意,“北窗清晓”点明时间与地点,清晨的凉爽从北窗袭来,可词人心情并不畅快,与上片明快的景色形成微妙反差,为下文思乡之情的抒发埋下伏笔,暗示其内心的苦闷与孤寂。“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因屏风上所绘吴山,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在困卧中不知不觉梦游故乡,那熟悉的故乡山水仿佛近在眼前,给予他短暂的慰藉。然而,美梦易醒,“惊觉”一词将他从美好的梦境拉回现实,“依然身在江表”,强烈的失落感扑面而来,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眷恋,思乡之情在此处达到高潮,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感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完整且细腻地展现出来。在艺术表现上,无论是精妙的遣词造句、独特的表现手法,还是严谨的结构布局,值得反复品味与赏析。
# 果如丸,巧喻。“浮萍”句,小而致。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引徐士俊评曰:“金丸”句,惊鱼错认月如钩,正如鸟认果为丸耳。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周美成“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按杜少陵诗“灯前细雨檐花落”,美成用此檐花二字,全与出处意不相合,乃知用字之难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杜诗“灯前细雨檐花落”,注谓檐下之花,恐非。盖谓檐前雨映灯花如花尔。后人不知,或改作“檐前细雨灯花落”,则直致无味矣。宋人小词多用檐花字,周美成云:“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又云:“檐花红雨照芳塘。”多不悉记。
明杨慎《词品》卷之二
# 檐花,美成词“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无逸词“檐花红雨照芳塘”。以檐间画花为是,非雨花也。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
# 自起句至换头第三句,皆惊觉后所见。“纶巾”“闲卧”,却用逆叙。“身在江表”,梦到吴山。船且到,风辄引去,仙乎仙乎。周词固善取逆势,此则尤幻者。“檐花帘影”,从“萍破处”见。盖晓灯未灭,所以有檐花。风动帘开,所以有帘影。若作帘花檐影,兴趣索然矣。胡仔固是胶柱鼓瑟,王楙又愈引愈远。可惜於此佳处,都未领会。
清陈洵《海绡说词》
上一篇:宋·周邦彦《庆春宫·云接平冈》
下一篇:宋·周邦彦《南浦(中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