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丽地":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
# 佳丽地:金陵古都是江南最好的地方。暗谓此地曾为封建帝王定都之所在。用南朝·谢玄晖《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谁记":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 南朝盛事:自东晋灭亡列隋朝统一为止,中国历史上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皆建都于金陵。南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盛事:盛极一时的都城繁华。
"山围故国绕清江":山环绕着旧时的都城,清江在城边蜿蜒流淌,
# 山围故国绕清江:此二句与下“怒涛”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句子。 山围:指被群山环抱。故国,故都,这里指金陵。金陵城面临长江,四周群山环抱,故云“山围故国”。清江:指长江及秦淮河。
"髻鬟对起":两岸山峰对峙,宛如美人头上的发髻。
# 髻鬟对起:有如妇女髻鬟一样美好的山峦对峙地耸立在清江两岸。
"怒涛寂寞打孤城":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的城池,
# 孤城:指金陵。
"风樯遥度天际":江面上远行的风帆渐渐消失在天际。
# 风樯遥度天际:以上寄寓江山依旧而六朝繁华早已消歇的六朝兴亡之感。风樯:指代顺风扬帆的船只。樯,船上张帆用的桅杆。
"断崖树、":那绝壁上的老树,
# 断崖:临水的山崖。
"犹倒倚":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
"莫愁艇子曾系":想当年莫愁女的游艇也曾在这里系缆停泊。
# 系:拴缚。,莫愁艇子:语出《莫愁乐》:“莫愁在何许?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莫愁,竟陵石城(在今湖北钟祥)女子,善歌谣。
"空余旧迹郁苍苍":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
# 郁苍苍:指树木茂盛。,旧迹:差括曾为莫愁系舟之处在内的一切古迹。
"雾沉半垒":半边营垒都被雾气所掩埋。
# 垒:堡垒,军事防御性建筑。
"夜深月过女墙来":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
# 夜深月过女墙来:“夜深”二句:语本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古城墙顶部呈凹凸形的小墙有射孔,供守城者蔽身作战之用。
"伤心东望淮水":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 淮水:指秦淮河。,伤心:一作“赏心”。《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亭为北宋丁谓建。指伤心亭。
"酒旗戏鼓甚处市":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
# 甚处市:哪里的街市。甚处:何处。,酒旗戏鼓:酒楼、戏馆等繁华的场所。酒旗:挂在酒店的酒招。唐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诗:“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戏鼓:演戏的场所。
"想依稀、":回想过去,
# 依稀:仿佛,大概。
"王谢邻里":王谢两大家族曾经生活在这里。
# 邻里:宅第相连,比邻而居,故称。,王谢:东晋时,金陵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住有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燕子不知何世":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
#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入寻常、":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
"巷陌人家":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好像也在相互诉说这里的盛衰兴亡吧,
"斜阳里":夕阳里。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词中描写了金陵六朝古都的景物,先描绘金陵城雄奇壮阔的地理风貌,然后描绘了金陵的历史遗迹,借景抒怀,寄托深沉的凭吊之情,最后描绘了当下景致,表达了对王朝盛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本诗运用了大量化用,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化用“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以“清江”替代“潮”,以“髻鬟”喻山峦,既保留“山围故国”的空间格局,又通过江水的流动感增添画面层次,将刘禹锡的苍凉转为周邦彦特有的绵密笔触。对比:“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以“断崖古树”的现存实景,对照“莫愁艇子”的历史虚景——古树仍倒倚江边,而昔日莫愁女的游船早已无踪,以“犹”字暗藏“物是人非”的叹息。反衬:以动写静。“怒涛寂寞打孤城”,“怒涛”是动态的——江水汹涌澎湃,拍打着城墙,本应是喧嚣的景象;但词人以“寂寞”二字定性,让这“动”反而衬托出“孤城”的“静”。昔日金陵作为南朝都城,曾是千帆竞发、人声鼎沸之地,如今只剩怒涛独自拍打空城,动态的涛声愈显城池的荒凉与寂静,强化了“繁华已逝”的空寂感。渲染:上阕以“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勾勒金陵形胜,又以“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渲染空旷寂寥的氛围——青山清江本是壮阔之景,却因“寂寞”的怒涛、远去的风樯,蒙上历史的尘埃,昔日繁华与当下孤寂的对比,悄然渲染出盛景不再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上片描绘金陵地理形势。开篇以“佳丽地”赞誉金陵,“南朝盛事”点明其历史盛名,扣住主题。前两句总领全篇,“谁记”一词着重强调,往昔“南朝盛事”已随岁月消逝,被人遗忘。然而,“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金陵的山川形胜依旧。此二句以山为主、水为衬,勾勒出金陵独特风貌:群山环绕,山峰隔江对峙;用美人“髻鬟”形容山峦,“清”字描绘江水,尽显金陵山清水秀之美。可如今,旧日王朝都城,“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往昔繁华竞逐的金陵,如今只剩孤城,潮水拍打更显环境寂静冷漠,天际风帆增添空旷落寞之感。词人借景渲染历史遗迹的冷落,呼应“谁记”,抒发深沉怀古之情。中片:残迹幽思里的物我之悲。中片以“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起笔,岸边倾斜的古树仿佛仍保持着昔日姿态,令人联想起古乐府中莫愁姑娘乘船而来的浪漫传说。“犹”字意味深长,既强调自然景物的恒久,又反衬人事的短暂易逝。“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昔日的繁华遗迹如今只剩苍郁草木覆盖,雾气弥漫中,半座城垒若隐若现,朦胧的景致更添几分神秘与沧桑。“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词人将时间拉至深夜,月光越过斑驳的女墙,洒在静静流淌的淮水之上。“伤心”二字直抒胸臆,既为眼前的残垣断壁而叹,亦为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无数王朝而悲。这两句不仅巧妙呼应上片“寂寞”“孤城”的氛围,更以月光、淮水为媒介,将怀古之情推向高潮,同时自然过渡到下片对现实的思索。下片:词的下片着重刻画眼前之景。“酒旗戏鼓甚处市”一句,写词人目睹酒楼、戏馆的热闹景象,不禁发出“这是何处的繁华街市”的疑问。不同于前两片“景物依旧、人事已非”的境况,此处连景致也已然不同——酒楼与戏馆本就带有人间烟火气,并非纯粹的自然风光。这般景象勾起了词人的联想:“想依稀、王谢邻里。”意即这些热闹场所所在之地,仿佛正是当年王、谢两大家族比邻而居的乌衣巷,昔日贵族聚居之处,如今早已换了主人。由此,词人心中涌起浓浓的世事沧桑之感,最终发出“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兴亡之叹。燕子本不懂世事变迁,依旧飞入曾栖息过的高门宅院,可那些宅院如今已成寻常百姓的居所。但在词人眼中,夕阳下结对的燕子仿佛通晓世事,正低声议论着王朝的兴衰——这实则是词人将自己的兴亡之感投射到了燕子身上。下片由眼前景物触发,引发出对金陵古都朝代更迭的无尽感慨,鲜明地彰显了咏史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西河·金陵》是一首出色的怀古词,语言直白流畅,却透着苍凉悲壮。词人没写具体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今昔景物对比,比如把古时金陵的繁华和眼前孤城的寂寞对照,生动写出沧桑之感。词里空旷的景色中,藏着深沉的历史感慨,构思巧妙,艺术水平很高。
# 如此江山,还有王者气否?介甫《桂枝香》独步不得。“王谢”,金陵事。吴彦高:“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边”逊婉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紧括唐人诗句浑然天成。“山围故国绕清江”四句,形胜。“莫愁艇子曾系”三句,古迹。“酒旗戏鼓甚处市”至末,目前景物。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此词以山围故国、朱雀桥边二诗作蓝本,融化入律,气韵沈雄,音节悲壮。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
# 此词纯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气韵沉雄,苍凉悲壮,直是压遍古今。金陵怀古词古今不可胜数,要当以美成此词为绝唱。
清陈廷焯《云韶集》
# 张玉田谓:“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读此词可见此中三昧。(梁启超语)
近代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 四声之作。别刻《片玉》又有此调,题是“长安”,可参看之。此调必须记诵。“丽”、“事”、“髻”、“子”、“戏”、“子”,皆绲大韵。
近现代乔批《片玉集》
# 闰庵评此词前二段云:“佳处在境界之高。若仅以点化唐人诗意论之,尚浅。”余谓第三段“燕子”、“斜阳”数语,在神韵之远,若仅以点化“王谢堂前”诗意论之,尚浅。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金陵怀古,紧括刘禹锡诗意,但从景上虚说,不似王半山之“门外楼头”、陈西麓之“后庭玉树”搬弄六朝史实也。起言“南朝盛事谁记”,即撇去史实不说。“山围”四句,写山川形胜,气象巍峨。第二片,仍写莫愁与淮水之景象,一片空旷,令人生哀。第三片,藉斜阳、燕子,写出古今兴亡之感。全篇疏荡而悲壮,足以方驾东坡。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周邦彦《春贴子》
下一篇:宋·周邦彦《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