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曈曈海底日":太阳从海底升起,
"赤辉射东方":红彤彤的光辉射向东方。
"先驱敛群翳":阳光先驱散了各种遮蔽物,
"微露不成霜":微小的露水还未凝结成霜。
"早寤厌床笫":早早醒来,厌倦了卧床,
"起步东西厢":起身在东西厢房来回走动。
"引手视掌纹":伸手查看手掌上的纹路,
"黯黯未可祥":暗暗思索却无法知晓吉凶。
"念此阅人传":想起这些年看过的人事变迁,
"三年得跧藏":多年来一直勉强藏身。
"弛担曾几时":放下担子没过多久,
"兹焉忽腾装":现在又忽然要整理行装出发。
"问今何所之":问如今要到哪里去,
"意行本无乡":意行走本就没有固定方向。
"晨钟神惨悲":早晨的钟声让人神情凄惨悲伤,
"夜鼓思飞扬":夜晚的鼓声使思绪飞扬。
"与俗同一科":和世俗之人一样,
"何异犬与羊":与犬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明催放钥":天一亮就催促打开门锁,
"利害纷相攘":人们为了利害纷纷争抢。
"颠倒走群愚":一群愚人颠倒着奔走忙碌,
"岂但渠可伤":难道只是他们让人悲伤吗。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分段赏析
“曈曈海底日,赤辉射东方。先驱敛群翳,微露不成霜。”:开篇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色,太阳从海底缓缓升起,红色光辉照亮东方,驱散了云翳,但露水还未凝结成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开阔又略带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暗示了新的开始和希望。“早寤厌床笫,起步东西厢。引手视掌纹,黯黯未可祥。”:诗人早早醒来,厌烦躺在床上,起身在东西厢房踱步,表现出他的不安和烦躁。他伸手看掌纹,却看不到吉祥之兆,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内心的焦虑情绪。“念此阅人传,三年得跧藏。弛担曾几时,兹焉忽腾装。”:诗人回顾自己阅读过的人生经历,感慨这三年能够蜷缩隐藏、躲避世事,但没想到放下担子没多久又要整理行装出发。体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突然变化的无奈和感慨。“问今何所之,意行本无乡。晨钟神惨悲,夜鼓思飞扬。”:诗人自问如今要去哪里,答案是随心而行,本就没有固定的地方。早晨的钟声让他感到神伤悲切,夜晚的鼓声又让他的思绪飞扬。通过对晨钟和夜鼓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悲切又有思绪的飘荡,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与俗同一科,何异犬与羊。平明催放钥,利害纷相攘。”:诗人批判了与世俗之人遵循同样规则的行为,认为这样和犬羊没有区别。天刚亮就催促打开门锁,人们为了利害纷纷奔走争抢,揭示了世俗的功利和庸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批判和不屑。“颠倒走群愚,岂但渠可伤。”:诗人看到一群愚人颠倒奔走,认为不只是他们令人哀伤,实际上是对整个世俗追求利害现象的批判和哀伤,将批判的范围扩大,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人迷失自我的痛心和感慨。
上一篇:宋·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