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zhào
yuè
dào
shào
shī
zhuó
yīng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guà
guān
yīng
shàng
chén
yóu
ài
guāng
zhào
rén
diǎn
jiǎn
jiù
yóu
huáng
shí
zài
sǎo
chú
zhū
niàn
bái
ōu
qīn
zūn
lǎo
náng
jīn
jìn
sān
jìng
sōng
yún
shēng
shì
pín
nán
gōng
shǔ‌
rén
dān
qīng
tiān
xiàn
xīn

译文

赵阅道辞官后,冠缨上已无尘埃,您依然喜爱那溪边碧绿的水光,映照出人的身影,清澈动人。他回顾旧日的游历,黄石还在,扫除杂念,亲近白鸥。父老们为他设酒,囊中金尽,您居住的地方只有松竹相伴,生活过得十分清贫简朴。将来南公若要评价人物,定会将他的形象画入县图,成为新的佳话。

逐句剖析

"挂冠缨上已无尘":赵阅道辞官后,冠缨上已无尘埃,

"犹爱溪光碧照人":您依然喜爱那溪边碧绿的水光,映照出人的身影,清澈动人。

"点检旧游黄石在":他回顾旧日的游历,黄石还在,

"扫除诸念白鸥亲":扫除杂念,亲近白鸥。

"一尊父老囊金尽":父老们为他设酒,囊中金尽,

"三迳松筠生事贫":您居住的地方只有松竹相伴,生活过得十分清贫简朴。

"他日南公数人物":将来南公若要评价人物,

"丹青添入县图新":定会将他的形象画入县图,成为新的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赵阅道少师辞官归隐后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其归隐后的清贫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赵阅道的高洁情操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赵阅道的敬仰之情。首联诗人以“挂冠”象征赵阅道的辞官归隐,表达了其超脱尘世的高洁。颔联通过“点检旧游”和“白鸥亲”,展现了赵阅道对过去的回顾和对自然的亲近。颈联描绘了赵阅道生活清贫,父老们为了款待他,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尾联诗人希望将来有人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将赵阅道的形象画入地方志,成为新的篇章。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辙的文学才华和对赵阅道的敬仰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挂冠缨上已无尘,犹爱溪光碧照人。”照应标题,点明赵阅道辞官归隐后的情境。“挂冠缨上已无尘”表明他已远离官场的纷扰,冠缨上不再沾染尘埃,象征其超脱尘俗。“犹爱溪光碧照人”则描绘了他依然喜爱清澈溪水的碧光,溪水倒映着人的形象,也暗示了赵阅道自身内心清明。颔联:“点检旧游黄石在,扫除诸念白鸥亲。”进一步描写赵阅道的隐居生活。“点检旧游黄石在”表明他回顾过去的游历,黄石依然存在,可能是指赵阅道的好友或旧地。“扫除诸念白鸥亲”则描绘了他扫除杂念,亲近自然中的白鸥,体现了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情怀。颈联:“一尊父老囊金尽,三径松筠生事贫。”描绘了赵阅道生活清贫的现状。“一尊父老囊金尽”写出了父老们为他设酒,囊中金尽,表现了赵阅道生活贫困,连买酒的钱都快花完了。“三径松筠生事贫”则描绘了他的居所只有松竹相伴,生活简朴。尾联:“他日南公数人物,丹青添入县图新。”以展望未来作结。“他日南公数人物”表达了诗人对赵阅道的敬仰,认为他即使在贫穷中,其人格魅力仍值得后人铭记。“丹青添入县图新”则希望将来有人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将赵阅道的形象画入地方志,成为新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

下一篇:宋·苏辙《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 鹊山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