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óu
dò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dòng
qián
wēi
jìng
róng
dòng
zhōng
míng
kuàng
zuò
bǎi
rén
cāng
chéng
zhù
luàn
shí
sàn
liè
jīng
jūn
qīng
bǎi
zhàng
xià
shuǐ
mǎn
shā
lín
shēn
míng
yuè
chū
shān
dǐng
xià
zhào
dòng
kǒu
cái
chún
chén
chén
shēn
hēi
ruò
lǎo
gòu
huǒ
qīng
lín
píng
míng
chū
shàng
xià
dòng
piāo
luàn
wéi
héng
yún
shēn
shān
yǒu
shì
niǎo
míng
zào
xióng
dūn
sān
rén
jiàn
zhì
jīn
guān
gài
cháng
mǎn
mén

译文

洞前面的危险小路窄得容不下脚,洞穴里面明亮开阔,能坐下上百人。青色的山崖高耸突出,像柱子一样挺立,零散排列的乱石,就像受惊的獐子。百丈深的清澈溪流下方,没有可以行走的路径,溪水漫过的沙土,纹理像鱼鳞一样整齐。深夜里,明亮的月亮从山顶升起,月光向下照到洞口,仅仅能照到洞口边缘。洞穴深处又深又黑,就像一间大屋子,山野老人点燃的火,发出像磷火一样的青色光。天刚亮想要出洞时,因为昏暗分不清上下方向,洞穴里飘散的气息,像横飘的云彩一样纷乱。深山大湖之类的地方也有这样,野鸟在鸣叫,一只熊独自蹲坐着。曾经同游的三个人一旦离开就再也没出现,到现在,这里仍然常有达官贵人挤满门口。

逐句剖析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前面的危险小路窄得容不下脚,

"洞中明旷坐百人":洞穴里面明亮开阔,能坐下上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青色的山崖高耸突出,像柱子一样挺立,

"乱石散列如惊麇":零散排列的乱石,就像受惊的獐子。

"清溪百丈下无路":百丈深的清澈溪流下方,没有可以行走的路径,

"水满沙土如鱼鳞":溪水漫过的沙土,纹理像鱼鳞一样整齐。

"夜深明月出山顶":深夜里,明亮的月亮从山顶升起,

"下照洞口才及唇":月光向下照到洞口,仅仅能照到洞口边缘。

"沉沉深黑若大屋":洞穴深处又深又黑,就像一间大屋子,

"野老构火青如磷":山野老人点燃的火,发出像磷火一样的青色光。

"平明欲出迷上下":天刚亮想要出洞时,因为昏暗分不清上下方向,

"洞气飘乱为横云":洞穴里飘散的气息,像横飘的云彩一样纷乱。

"深山大泽亦有是":深山大湖之类的地方也有这样,

"野鸟鸣噪孤熊蹲":野鸟在鸣叫,一只熊独自蹲坐着。

"三人一去无复见":曾经同游的三个人一旦离开就再也没出现,

"至今冠盖长满门":到现在,这里仍然常有达官贵人挤满门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游洞》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描绘了三游洞的奇险景象:洞前小路险峻难行,洞内却开阔能容百人,苍崖如柱、乱石似惊兽,清溪、明月、夜色中的洞景等画面各具特色。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如将“水满沙土”比作“鱼鳞”,“野老构火”比作“磷火”,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洞内外的景致。诗中既写了自然景观的奇特,又暗含对“三人”往事的追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语言质朴,写景细腻,情景交融,展现了三游洞的独特风貌与诗人的复杂心绪,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两句,以对比手法写三游洞内外景象。“危径不容足”突出洞前路径的险峻,“明旷坐百人”则展现洞内的开阔,一险一阔,生动勾勒出洞穴的基本样貌。“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用比喻描绘洞周山石。“起成柱”写出苍崖的挺拔,“如惊麇”将散乱的乱石比作受惊的獐子,既形象又添动态感,让静态的山石有了生气。“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转向洞边溪流。“百丈”夸张写溪深,“如鱼鳞”比喻水边沙土的纹理,细腻地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细节,画面感十足。“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写夜晚月色。明月从山顶升起,月光仅照到洞口边缘,既点明时间,又以月光的范围衬出洞穴的幽深,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继续写洞内夜景。“若大屋”形容洞的幽深昏暗,“青如磷”描绘野老点燃的火光,一暗一亮,对比鲜明,还暗含了山野生活的气息。“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写清晨出洞的情景。“迷上下”写出洞穴的复杂,让人辨不清方向;“洞气飘乱为横云”则将洞内飘散的气息比作横云,增添了洞穴的神秘感。“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由洞及周边环境。“野鸟鸣噪”以声写静,“孤熊蹲”以形显寂,动植物的出现让深山景象更鲜活,也暗合了山野的荒僻。“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转入感慨。前句暗指曾游此洞的人已不见踪影,后句写如今这里仍有众多达官贵人来访,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人事变迁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调啸词(二之二)》

下一篇:宋·苏辙《五月一日同子瞻转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