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旱时闻孽火然":春日干旱时听闻野火燃烧,
"邢山龙老不安眠":邢山的神龙因忧虑而难以安睡。
"麦生三寸未覆垅":麦苗长至三寸仍未覆盖田垄,
"雨过一犁初及泉":一场透雨后犁地才触及湿润的泉层。
"深愧贫民饥欲死":深深羞愧于贫民饥饿将死,
"可怜肉食坐称贤":可叹权贵空谈贤能却坐享安乐。
"南斋遗老知尤幸":南斋的退隐老人自知格外幸运,
"汤饼黄齑又一年":能以汤饼糙菜度过又一年。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民生诗。借邢山求雨及“麦生三寸未覆垄”等春旱景象,写出了百姓生存困境与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及身处困境的豁达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邢山龙老不安眠”将旱情具象为神话中邢山神龙因干旱而无法安睡,以“龙老”这一虚构形象暗示旱情持续之久,借神话想象侧面烘托百姓求雨的急切心境,使抽象旱情更具画面感。对比:“贫民饥欲死”与“肉食坐称贤”形成阶层对照,一边是灾民濒临饿死的惨状,一边是官僚空谈贤能的麻木,通过“饥欲死”与“坐称贤”的状态反差,尖锐揭露社会不公,强化对权贵的批判力度。借代:“汤饼黄齑”以日常饮食代指清贫生活,用“汤饼”(汤面)和“黄齑”(腌菜)两种简陋食物,借代诗人自谓“南斋遗老”的清苦境遇,以物质代称隐含对自身虽得温饱却难济民生的无奈自嘲。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旱时闻孽火然,邢山龙老不安眠”以比喻手法,把持续干旱比作“孽火”燃烧,又将邢山求雨想象为“龙老不眠”,既渲染旱情的焦灼,又借神话意象增添神秘色彩,暗写百姓求雨的迫切。颔联“麦生三寸未覆垄,雨过一犁初及泉”用白描手法,“三寸麦”未覆盖田垄,与雨后犁地才见泉水的细节,直观展现旱灾对农作物的摧残,“初及泉”三字隐含对降雨的庆幸,却难掩灾情之重。颈联“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形成强烈对比,“贫民饥欲死”的惨状与“肉食坐称贤”的官僚麻木形成尖锐对立,“深愧”二字既流露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权贵阶层的批判,情感沉郁厚重。尾联“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以“汤饼黄齑”借代清贫生活,诗人以“遗老”自谓,称能以粗茶淡饭度日为“幸”,看似豁达,实则以自嘲的方式,将个人侥幸与百姓苦难对照,更深层地揭示社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