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liú
gòng
wén
gōng
cǎo
shū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yīng
yáng
jiǎn
shào
nián
shí
zuò
lóng
shé
zhǐ
shàng
fēi
yīng
xiào
xué
shū
xīn
jìn
lín
chí
xiě
biàn
wèi
cái

译文

您挥毫的气势如雄鹰翱翔,丝毫不减年少时的风采,笔墨在纸上飞舞,如蛟龙游走,似蛇蜿蜒。该笑那些苦练书法的人耗尽心力,他们对着砚池练字,写遍纸张,连衣服都来不及裁剪。

逐句剖析

"鹰扬不减少年时":您挥毫的气势如雄鹰翱翔,丝毫不减年少时的风采,

"墨作龙蛇纸上飞":笔墨在纸上飞舞,如蛟龙游走,似蛇蜿蜒。

"应笑学书心力尽":该笑那些苦练书法的人耗尽心力,

"临池写遍未裁衣":他们对着砚池练字,写遍纸张,连衣服都来不及裁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刘贡父题文潞公草书》是北宋诗人苏辙为和友人刘贡父题咏文彦博草书之作而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以“鹰扬”喻文潞公草书气势雄健如少年,又以“墨作龙蛇”形容其笔势飞动矫健,末联反衬文潞公书法造诣高,以自嘲口吻说时人学书徒耗心力却未得真谛。表达了诗人对前贤书法的赞赏与对治学态度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苏辙为刘攽题咏文彦博草书作的应和诗。元祐三年(1088年),时年八十三岁的文彦博挥毫泼墨,笔力依旧雄健非凡。苏辙依刘贡父原诗韵脚进行唱和,借此表达对文彦博高超书法造诣的由衷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咏书法的七言绝句,描绘了文潞公晚年草书笔势如鹰扬龙蛇般雄健飞动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比“心力尽”的苦学之人与自然天成的书法造诣,表达了苏辙对文潞公书法造诣的赞叹与对治学习艺之道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墨作龙蛇纸上飞”一句,以“龙蛇”为喻体,将草书笔势的灵动蜿蜒、气势磅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比喻不仅形象捕捉了书法线条的动态美感,更暗含对文潞公草书造诣的高度赞誉,其运笔如神龙游走,似灵蛇腾挪,既具阳刚之气,又不失阴柔之美。用典:“应笑学书心力尽,临池写遍未裁衣”巧妙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据传书圣王羲之常年于池塘边练字,日积月累,竟将池水都染成墨色。诗人借此典故反其意而用,表达世人或如王羲之般殚精竭虑苦练书法,纵使写尽千纸万幅,仍不过是徒耗心力,而文潞公的草书却能“墨作龙蛇纸上飞”的自然天成,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鹰扬不减少年时”​​“鹰扬”比喻文潞公(文彦博)的草书气势雄健,如鹰隼翱翔,矫健有力。“不减少年时”则强调其虽年迈(时年八十三岁),但笔力依然遒劲,丝毫不输年轻时的风采。此句以“鹰扬”为喻,既展现了书法的动态美,又暗赞文潞公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第二句:“墨作龙蛇纸上飞​​”“墨作龙蛇”形容草书笔势如龙蛇般灵动飞舞,极富动感。“纸上飞”进一步强化了书法的迅捷与气势,仿佛墨迹在纸上跳跃腾挪,展现出草书的狂放不羁。此句以比喻手法,生动刻画了文潞公草书的艺术魅力。​​第三句:“应笑学书心力尽​​”此句转入议论,以“应笑”引出对普通学书者的调侃。“心力尽”指许多学书者穷尽心力临摹,却仍难以达到高妙的境界。此句暗含对比,突出文潞公书法的自然天成与深厚功力。​​第四句:“临池写遍未裁衣”​​“临池”指书法练习(典出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而“未裁衣”则讽刺某些人虽终日苦练,却连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裁衣)都荒废,暗示其学书不得法,徒耗光阴。此句以幽默的笔调,突显文潞公书法的高超,他并非苦练而成,而是天赋与功力兼备,自然天成,表达了对文潞公的钦佩,也暗含对学书之道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题画卷四首其一山阴陈迹》

下一篇:宋·苏辙《送周正孺自考功郎中归守梓潼兼简吕元钧三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