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浊水中":荷花开放在浑浊的池水间,
"抱性一何洁":坚守自身品性,是何等的高洁。
"朱槛月明时":在朱红色栏杆边、明月朗照的时刻,
"清香为谁发":荷花幽幽清香散发出来,是为谁而绽放呢。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写作手法
象征:以荷花象征高洁品性。“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借荷花生于浊水却坚守纯净,象征在世俗混沌中仍保持高洁的人格,将自然物象与精神品质关联,让抽象的“洁”借具体荷花可感可触,使诗歌托物言志有了具象依托,传递对高尚品性的推崇。拟人:赋予荷花人格化特质。“抱性一何洁”中“抱性”,把荷花当作怀抱品性的人,生动展现其坚守高洁的姿态;“清香为谁发”里,荷花似有主动散发清香、追问知音的情思,让荷花具备人的情感与动作,使描写鲜活,拉近与读者距离,助力情感传递。反衬:用环境反差衬荷花品性。“开花浊水中”以池水浑浊为背景,反衬荷花“抱性洁”,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借月夜朱栏的清幽雅致,反衬清香孤高、知音难觅的怅惘,借环境与物象、情感的反差,强化荷花特质与诗人思绪,增添诗歌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开篇聚焦荷花生长环境与本性,“浊水”点明池水混沌,形成天然背景反差;“抱性”拟人化赋予荷花人格,生动呈现其坚守高洁的姿态,“一何洁”以感叹强化赞叹,将荷花从污泥中挺出的纯净,升华为对品性的歌颂,语言质朴却力道刚劲,为全诗奠定“托物言志”的基调,尽显苏轼捕捉物象精神的功力。“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转换场景到月夜朱栏,“朱槛”添人文雅致,“月明”造清幽氛围,荷花清香在此时弥散,更显孤高。“为谁发”以问句留白,不直接解答清香的归属,实则暗探高洁品格的价值——即便无人刻意欣赏,荷花仍自顾绽放芬芳,既呼应前文“抱性洁”的坚守,又透出知音难觅的淡淡怅惘,将自然之景与哲理思考交融,延续宋诗“意在言外”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