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予游庐山":以前我游览庐山,
# 昔:过去,以前。
"见隐者焉":在那里见到一位隐居的人。
# 焉:兼词,于是,在那里。,隐者:隐居的人。
"为予言性命之理曰":他给我谈论性命之学的理论时说:“
# 性命之理:性和命的道理,即性命之学,道学基本理论之一。
"性犹日也":性好比是太阳,
# 犹:犹如,好似。
"身犹月也":身体好比是月亮。”
"予疑而诘之":我怀疑这种说法,就追问他,
# 诘:责问,追问。
"则曰":他就说:“
"人始有性而已":人起初只有性罢了,
"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性所寄居的地方是身体。天起初只有太阳而已,
# 寓:寄居,寄托。
"日之所寓为月":太阳所寄托的物体是月亮。
"日出于东":太阳从东方升起,
"方其出也":当它升起时,
"万物咸赖焉":万物都依赖于它:
# 焉:于是,于彼。,赖:依赖,依靠。,咸:全部,都。
"有目者以视":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见物体,
"有手者以执":有手的人都可以握持东西,
# 执:握,持。
"有足者以履":有脚的人都可以行走。
# 履:踏,踩。
"至于山石草木":至于山石草木,
"亦非日不遂":也是没有太阳就不能存在和生长。
# 遂:顺利地长成,这里是得以存在、生长的意思。
"及其入也":到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
"天下黯然":天下一片黑暗,
# 黯然:黑暗的样子。
"无物不废":万物没有不废止的。
# 废:停止,衰败。
"然日则未始有变也":然而太阳却从没有发生变化。
"惟其所寓":只是它所寄托的物体,
"则有盈阙":就有圆满和缺损,
# 阙:通“缺”,缺少,缺损。,盈:充满,引申为圆满。
"一盈一阙者月也":这一圆一缺的物体就是月亮。
"惟性亦然":性也是这样。
# 亦然:也是这样。
"出生入死":伴随生命而出,又伴随死亡而入。
"出而生者未尝增也":出生时,未曾有所增加,
# 增:增长,增多。,未尝:不曾。
"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死亡后也未曾有所减损,
# 耗:损耗,减损。
"性一而已":性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而已。
# 一:始终如一,保持不变。
"惟其所寓":只是它所寄居的身体,
"则有死生":却有死和生,
"一生一死者身也":一生一死的是身体。
"虽有生死":虽然有生有死,
"然而死此生彼":然而这个死亡了,那个又出生了,
"未尝息也":从不曾停息下来。
# 息:停止。
"身与月皆然":身体和月亮都一样。
"古之治术者知之":古代研究学说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 术:思想,学说。,治:治理,研究。
"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所以太阳在卯时升起称之为命,
# 卯: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今的早晨五点到七点。
"月之所在谓之身":月亮所在之处称作身。
"日入地中":太阳落入地下,
"虽未尝变":虽然不曾变化,
"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却不被世人所利用,
# 不为世用:不被世上人所利用。
"然后物无不睹":又从东方升起,然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
# 睹:看见。
"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
# 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
"月不自明":月亮自己不发出光亮,
# 明:发光。
"由日以为明":由太阳的光才得以明亮。
"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因为太阳远近造成月亮的圆缺,
"非身而何":不是身体,又是什么呢?
"此术也":这种学说,
"而合于道":是符合于道的。
"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世上研究这种学说的人对以上说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予异其言":我认为他的言论很奇异,
#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异,奇妙。
"而志之久矣":念念不忘已很久了。
# 志:心中记住。
"筑室于斯":在这里建了座房屋,
# 斯:这里。
"辟其东南为小轩":把它的东南面开辟出来作为小轩,
# 轩:堂前屋檐下的平台。,辟:开辟。
"轩之前廓然无障":轩的前面空阔一片,没有遮挡的东西,
# 障:障碍,挡住的东西。,廓然:空阔、广大的样子。
"几与天际":几乎与天边相接,
# 天际:天边。,几:几乎,差不多。
"每月之望":每个月的十五,
# 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开户以须月之至":打开门等着月亮的到来。
# 须:等待。
"月入吾轩":月光照进我的小轩,
"则吾坐于轩上":我就坐在轩上,
"与之徘徊而不去":同它一道徘徊不离去。
# 去:离去,离开。,徘徊:来回地走。
"一夕":一天晚上,
"举酒延客":我置办酒宴请客,
# 延:引进,迎接,引中为邀请。
"道隐者之语":说出庐山隐居之人的话,
# 道:说。
"客漫不喻":客人完全不明白,
# 喻:明白。,漫:遍,都,完全。
"曰":他说:“
"吾尝治术矣":我曾经研究过这类学说,
"初不闻是说也":但在这之前还没有听到这种说法。”
# 初:先前,此前。
"予为之反复其理":我替他反复讲解那种道理,
# 反复其理:反复地讲解那种道理。
"客徐悟曰":客人慢慢领悟道:“
# 徐悟:慢慢领悟。
"唯唯":是啊,是啊。”
# 唯唯:谦恭的应答声。
"因志其言于壁":于是我把隐居之人的言论题记在小轩的壁上。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阐释道家思想的议论性文章。文章以庐山隐者之口,围绕“性犹日也,身犹月也”这一核心,运用比喻手法,将“日”喻人的“性”,“月”喻人的“身”,借日月出入、盈阙的自然现象,阐释道家“性命之学”中“性”的永恒、“身”的生死循环,以及“道”的永恒不变。论述层层递进,将玄奥的道家理论转化为通俗可感的形象,展现出道家“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论思想,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质与宇宙规律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以“日”喻“性”、“月”喻“身”,借日月出入盈阙喻生死循环,将道家哲理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理通俗性。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即切入核心,借庐山隐者之口抛出“性犹日也,身犹月也”的妙喻,将抽象的人性与道家之道,巧妙关联于日月运行的自然现象。隐者以“日”喻“性”,强调人性本源纯粹如一,虽有昼夜更迭,太阳本体永恒不变;以“月”喻“身”,指出肉身如月亮般有盈亏生死,但生命本质循环不息。此论紧扣道家“性命之学”的核心,将老子“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哲学观,融入日月盈亏、生死交替的具象阐释中,使玄奥的道家理论变得可感可思。全文以比兴手法贯穿始终,堪称一大妙笔。作者深谙“借物喻理”之妙,将“性”与“日”、“身”与“月”进行对应类比:日出万物蓬勃,象征人性生发滋养万物;日入天地黯然,暗喻性隐而不显。月亮的盈亏往复,则对应肉身的生死轮回,以此论证“性一而已”“死此生彼,未尝息也”的循环论。这种以自然现象类比人生哲理的方式,不仅消解了哲学论述的晦涩感,更赋予文字诗意美感,使读者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自然领悟道家“道生万物、循环永恒”的深邃思想。隐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先以日月运行的表象切入,继而深入剖析其本质——太阳本体不变,月亮因日而明,对应人性永恒、肉身依存的关系;再由具象的日月,升华至抽象的“命”与“身”概念,点明“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将天文现象与生命哲学相勾连。最后以“此术也,而合于道”作结,揭示世间万物运行皆暗合大道,批判“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直指世人多停留在理论表面,难以触及道家思想的根源,展现出对哲学思辨的深刻反思。文章后半段,苏辙将隐者之言题写于“待月轩”壁上,并自述“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借月抒怀,寄托对道家思想的追慕。“待月”二字,既呼应文中“身犹月也”的比喻,暗含对生命循环的敬畏;又以“徘徊不去”的赏月之态,传递出对永恒之道的向往。面对友人“漫不喻”的困惑,苏辙“反复其理”,更显其对道家学说的笃信与弘扬之心。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生活空间的方式,使文章超越单纯的说理,展现出文人“以文载道,以物寄情”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待月轩记》以精妙的比喻、严密的思辨与深沉的人文情怀,将道家玄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学表达,既是一篇论道佳作,更是古典哲学与文学交融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 文不著意而援隐者之言论身与性,似入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六十三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毛君病中菊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