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yuè
xuā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yóu
shān
jiàn
yǐn
zhě
yān
wèi
yán
xìng
mìng
zhī
yuē
xìng
yóu
shēn
yóu
yuè
ér
jié
zhī
yuē
rén
shǐ
yǒu
xìng
ér
xìng
zhī
suǒ
wéi
shēn
tiān
shǐ
yǒu
ér
zhī
suǒ
wéi
yuè
chū
dōng
fāng
chū
wàn
xián
lài
yān
yǒu
zhě
shì
yǒu
shǒu
zhě
zhí
yǒu
zhě
zhì
shān
shí
cǎo
fēi
suí
tiān
xià
àn
rán
fèi
rán
wèi
shǐ
yǒu
biàn
wéi
suǒ
yǒu
yíng
quē
yíng
quē
zhě
yuè
wéi
xìng
rán
chū
shēng
chū
ér
shēng
zhě
wèi
cháng
zēng
ér
zhě
wèi
cháng
hào
xìng
ér
wéi
suǒ
yǒu
shēng
shēng
zhě
shēn
suī
yǒu
shēng
rán
ér
shēng
wèi
cháng
shēn
yuè
jiē
rán
zhī
zhì
shù
zhě
zhī
zhī
chū
mǎo
wèi
zhī
mìng
yuè
zhī
suǒ
zài
wèi
zhī
shēn
zhōng
suī
wèi
cháng
biàn
ér
wéi
shì
yòng
chū
dōng
rán
hòu
fēi
mìng
ér
yuè
míng
yóu
wéi
míng
zhī
yuǎn
jìn
wèi
yuè
zhī
yíng
quē
fēi
shēn
ér
shù
ér
dào
shì
zhī
zhì
shù
zhě
zhī
shuō
zhī
suǒ
shuō
yán
ér
zhì
zhī
jiǔ
zhù
shì
dōng
nán
wéi
xiǎo
xuān
xuān
zhī
qián
kuò
rán
zhàng
tiān
měi
yuè
zhī
wàng
kāi
yuè
zhī
zhì
yuè
xuān
zuò
xuān
shàng
zhī
pái
huái
ér
jiǔ
yán
dào
yǐn
zhě
zhī
màn
yuē
:“
:“
cháng
zhì
shù
chū
wén
shì
shuō
wèi
zhī
fǎn
yuē
:“
:“
wéi
wéi
yīn
zhì
yán

译文

以前我游览庐山,在那里见到一位隐居的人。他给我谈论性命之学的理论时说:“性好比是太阳,身体好比是月亮。”我怀疑这种说法,就追问他,他就说:“人起初只有性罢了,性所寄居的地方是身体。天起初只有太阳而已,太阳所寄托的物体是月亮。太阳从东方升起,当它升起时,万物都依赖于它: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见物体,有手的人都可以握持东西,有脚的人都可以行走。至于山石草木,也是没有太阳就不能存在和生长。到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天下一片黑暗,万物没有不废止的。然而太阳却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所寄托的物体,就有圆满和缺损,这一圆一缺的物体就是月亮。性也是这样。伴随生命而出,又伴随死亡而入。出生时,未曾有所增加,死亡后也未曾有所减损,性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而已。只是它所寄居的身体,却有死和生,一生一死的是身体。虽然有生有死,然而这个死亡了,那个又出生了,从不曾停息下来。身体和月亮都一样。古代研究学说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太阳在卯时升起称之为命,月亮所在之处称作身。太阳落入地下,虽然不曾变化,却不被世人所利用,又从东方升起,然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不是命又是什么呢?月亮自己不发出光亮,由太阳的光才得以明亮。因为太阳远近造成月亮的圆缺,不是身体,又是什么呢?这种学说,是符合于道的。世上研究这种学说的人对以上说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我认为他的言论很奇异,念念不忘已很久了。在这里建了座房屋,把它的东南面开辟出来作为小轩,轩的前面空阔一片,没有遮挡的东西,几乎与天边相接,每个月的十五,打开门等着月亮的到来。月光照进我的小轩,我就坐在轩上,同它一道徘徊不离去。一天晚上,我置办酒宴请客,说出庐山隐居之人的话,客人完全不明白,他说:“我曾经研究过这类学说,但在这之前还没有听到这种说法。”我替他反复讲解那种道理,客人慢慢领悟道:“是啊,是啊。”于是我把隐居之人的言论题记在小轩的壁上。

逐句剖析

"昔予游庐山":以前我游览庐山,

# 昔:过去,以前。

"见隐者焉":在那里见到一位隐居的人。

# 焉:兼词,于是,在那里。,隐者:隐居的人。

"为予言性命之理曰":他给我谈论性命之学的理论时说:“

# 性命之理:性和命的道理,即性命之学,道学基本理论之一。

"性犹日也":性好比是太阳,

# 犹:犹如,好似。

"身犹月也":身体好比是月亮。”

"予疑而诘之":我怀疑这种说法,就追问他,

# 诘:责问,追问。

"则曰":他就说:“

"人始有性而已":人起初只有性罢了,

"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性所寄居的地方是身体。天起初只有太阳而已,

# 寓:寄居,寄托。

"日之所寓为月":太阳所寄托的物体是月亮。

"日出于东":太阳从东方升起,

"方其出也":当它升起时,

"万物咸赖焉":万物都依赖于它:

# 焉:于是,于彼。,赖:依赖,依靠。,咸:全部,都。

"有目者以视":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见物体,

"有手者以执":有手的人都可以握持东西,

# 执:握,持。

"有足者以履":有脚的人都可以行走。

# 履:踏,踩。

"至于山石草木":至于山石草木,

"亦非日不遂":也是没有太阳就不能存在和生长。

# 遂:顺利地长成,这里是得以存在、生长的意思。

"及其入也":到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

"天下黯然":天下一片黑暗,

# 黯然:黑暗的样子。

"无物不废":万物没有不废止的。

# 废:停止,衰败。

"然日则未始有变也":然而太阳却从没有发生变化。

"惟其所寓":只是它所寄托的物体,

"则有盈阙":就有圆满和缺损,

# 阙:通“缺”,缺少,缺损。,盈:充满,引申为圆满。

"一盈一阙者月也":这一圆一缺的物体就是月亮。

"惟性亦然":性也是这样。

# 亦然:也是这样。

"出生入死":伴随生命而出,又伴随死亡而入。

"出而生者未尝增也":出生时,未曾有所增加,

# 增:增长,增多。,未尝:不曾。

"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死亡后也未曾有所减损,

# 耗:损耗,减损。

"性一而已":性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而已。

# 一:始终如一,保持不变。

"惟其所寓":只是它所寄居的身体,

"则有死生":却有死和生,

"一生一死者身也":一生一死的是身体。

"虽有生死":虽然有生有死,

"然而死此生彼":然而这个死亡了,那个又出生了,

"未尝息也":从不曾停息下来。

# 息:停止。

"身与月皆然":身体和月亮都一样。

"古之治术者知之":古代研究学说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 术:思想,学说。,治:治理,研究。

"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所以太阳在卯时升起称之为命,

# 卯: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今的早晨五点到七点。

"月之所在谓之身":月亮所在之处称作身。

"日入地中":太阳落入地下,

"虽未尝变":虽然不曾变化,

"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却不被世人所利用,

# 不为世用:不被世上人所利用。

"然后物无不睹":又从东方升起,然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

# 睹:看见。

"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

# 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

"月不自明":月亮自己不发出光亮,

# 明:发光。

"由日以为明":由太阳的光才得以明亮。

"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因为太阳远近造成月亮的圆缺,

"非身而何":不是身体,又是什么呢?

"此术也":这种学说,

"而合于道":是符合于道的。

"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世上研究这种学说的人对以上说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予异其言":我认为他的言论很奇异,

#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异,奇妙。

"而志之久矣":念念不忘已很久了。

# 志:心中记住。

"筑室于斯":在这里建了座房屋,

# 斯:这里。

"辟其东南为小轩":把它的东南面开辟出来作为小轩,

# 轩:堂前屋檐下的平台。,辟:开辟。

"轩之前廓然无障":轩的前面空阔一片,没有遮挡的东西,

# 障:障碍,挡住的东西。,廓然:空阔、广大的样子。

"几与天际":几乎与天边相接,

# 天际:天边。,几:几乎,差不多。

"每月之望":每个月的十五,

# 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开户以须月之至":打开门等着月亮的到来。

# 须:等待。

"月入吾轩":月光照进我的小轩,

"则吾坐于轩上":我就坐在轩上,

"与之徘徊而不去":同它一道徘徊不离去。

# 去:离去,离开。,徘徊:来回地走。

"一夕":一天晚上,

"举酒延客":我置办酒宴请客,

# 延:引进,迎接,引中为邀请。

"道隐者之语":说出庐山隐居之人的话,

# 道:说。

"客漫不喻":客人完全不明白,

# 喻:明白。,漫:遍,都,完全。

"曰":他说:“

"吾尝治术矣":我曾经研究过这类学说,

"初不闻是说也":但在这之前还没有听到这种说法。”

# 初:先前,此前。

"予为之反复其理":我替他反复讲解那种道理,

# 反复其理:反复地讲解那种道理。

"客徐悟曰":客人慢慢领悟道:“

# 徐悟:慢慢领悟。

"唯唯":是啊,是啊。”

# 唯唯:谦恭的应答声。

"因志其言于壁":于是我把隐居之人的言论题记在小轩的壁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待月轩记》乃一篇深研“性”“道”之妙文。文中庐山隐者,当属道家高逸之士,其论及“日”“月”“生”“死”,往复推演,皆在阐释老子道家精义。自古道学向被称作“性命之学”,此篇亦循此脉络而作。首段详述庐山隐者畅论道家性命至理,作者以诘问相和,于问答之间层层推进,将道家玄妙理论抽丝剥茧般展开;次段则道明作者将此文题写于待月轩壁的因由。 文章主旨在于剖解道家玄奥义理,然“道”本幽微深邃、玄妙难测。作者另辟蹊径,巧用譬喻贯穿始终,紧扣“性犹日也,身犹月也”这一核心理念铺陈论述,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哲理,化作明晰可感的意象,令人豁然开朗。后半部分叙事简净传神,人物对答场景鲜活,仿若观者亲临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辙素慕道家玄理,庐山一游得遇隐者箴言,自此深铭肺腑。归后每与友人谈学论道,必引述隐者妙语,言及精微处,往往神色飞扬、再三致意。更将此段论道之言,亲手题于待月轩壁,晨昏相对,复作记文一篇,详述其间因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阐释道家思想的议论性文章。文章以庐山隐者之口,围绕“性犹日也,身犹月也”这一核心,运用比喻手法,将“日”喻人的“性”,“月”喻人的“身”,借日月出入、盈阙的自然现象,阐释道家“性命之学”中“性”的永恒、“身”的生死循环,以及“道”的永恒不变。论述层层递进,将玄奥的道家理论转化为通俗可感的形象,展现出道家“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论思想,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质与宇宙规律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以“日”喻“性”、“月”喻“身”,借日月出入盈阙喻生死循环,将道家哲理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理通俗性。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即切入核心,借庐山隐者之口抛出“性犹日也,身犹月也”的妙喻,将抽象的人性与道家之道,巧妙关联于日月运行的自然现象。隐者以“日”喻“性”,强调人性本源纯粹如一,虽有昼夜更迭,太阳本体永恒不变;以“月”喻“身”,指出肉身如月亮般有盈亏生死,但生命本质循环不息。此论紧扣道家“性命之学”的核心,将老子“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哲学观,融入日月盈亏、生死交替的具象阐释中,使玄奥的道家理论变得可感可思。全文以比兴手法贯穿始终,堪称一大妙笔。作者深谙“借物喻理”之妙,将“性”与“日”、“身”与“月”进行对应类比:日出万物蓬勃,象征人性生发滋养万物;日入天地黯然,暗喻性隐而不显。月亮的盈亏往复,则对应肉身的生死轮回,以此论证“性一而已”“死此生彼,未尝息也”的循环论。这种以自然现象类比人生哲理的方式,不仅消解了哲学论述的晦涩感,更赋予文字诗意美感,使读者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自然领悟道家“道生万物、循环永恒”的深邃思想。隐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先以日月运行的表象切入,继而深入剖析其本质——太阳本体不变,月亮因日而明,对应人性永恒、肉身依存的关系;再由具象的日月,升华至抽象的“命”与“身”概念,点明“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将天文现象与生命哲学相勾连。最后以“此术也,而合于道”作结,揭示世间万物运行皆暗合大道,批判“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直指世人多停留在理论表面,难以触及道家思想的根源,展现出对哲学思辨的深刻反思。文章后半段,苏辙将隐者之言题写于“待月轩”壁上,并自述“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借月抒怀,寄托对道家思想的追慕。“待月”二字,既呼应文中“身犹月也”的比喻,暗含对生命循环的敬畏;又以“徘徊不去”的赏月之态,传递出对永恒之道的向往。面对友人“漫不喻”的困惑,苏辙“反复其理”,更显其对道家学说的笃信与弘扬之心。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生活空间的方式,使文章超越单纯的说理,展现出文人“以文载道,以物寄情”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待月轩记》以精妙的比喻、严密的思辨与深沉的人文情怀,将道家玄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学表达,既是一篇论道佳作,更是古典哲学与文学交融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不著意而援隐者之言论身与性,似入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六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 其二》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毛君病中菊未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