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欲治麦禾囷":想在济南建造储存麦禾的粮仓,
"五亩邻家肯见分":邻居家慷慨分出五亩地给我。
"莫问三吴朱处士":不必羡慕三吴的隐士朱处士,
"似胜吾乡扬子云":这里的田园生活胜过家乡的扬子云。
"阴晴卒岁关忧喜":一年的阴晴变化牵动悲喜,
"丰约终身看逸勤":一生的贫富取决于是否勤劳。
"家世本来耕且养":家族世代以耕种为生,
"诸孙不用耻锄耘":子孙不必以劳作为耻。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莫问三吴朱处士,似胜吾乡扬子云”,诗人通过对比朱处士与扬子云两位隐士,突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朱处士和扬子云都是历史上的隐士,但诗人认为田园生活胜过官场争斗,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肯定和对隐逸情怀的向往。直抒胸臆:“诸孙不用耻锄耘”,诗人在末句直白地表达了对子孙的要求,强调耕读传家的家风,希望子孙世代保持劳动本色。
2. 分段赏析
首联:“泉城欲治麦禾囷,五亩邻家肯见分。”诗人表达了想要在泉城种植麦子和稻谷的愿望,但邻居不肯分地给他,反映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向往。颔联:“莫问三吴朱处士,似胜吾乡扬子云。”诗人提到不要问起三吴地区的朱处士,因为他的生活似乎比家乡的扬子云还要好,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自豪。颈联:“阴晴卒岁关忧喜,丰约终身看逸勤。”诗人指出,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每年都会有喜悦和忧虑,而一生的丰裕或贫困则取决于勤劳与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尾联:“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锄耘。”诗人强调家族传统是务农养家,子孙们不必觉得耕耘是可耻的,表达了对家族传统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