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guó
lù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tiān
xià
jiē
qiè
ér
yǒng
yǒng
zhě
shèng
jiē
àn
ér
zhì
zhì
zhě
shèng
yǒng
ér
yǒng
yǒng
zhě
shì
zhì
ér
zhì
zhì
zhě
shì
wéi
zhì
yǒng
zhī
dìng
tiān
xià
shì
tiān
xià
zhī
nàn
fēng
ér
nán
píng
gài
cháng
wén
zhī
zhě
yīng
xióng
zhī
jūn
zhì
yǒng
zhì
yǒng
ér
hòu
zhēn
zhì
yǒng
nǎi
ér
jiàn
bēi
shì
zhī
yīng
xióng
chǔ
shì
yǒu
xìng
xìng
xié
hàn
gāo
táng
tài
zōng
shì
zhì
yǒng
guò
tiān
xià
ér
zhī
zhě
cáo
gōng
sūn
liú
shì
zhì
yǒng
xiāng
ér
shī
zhī
zhě
zhì
gōng
zhì
yǒng
yǒng
liǎng
xiāng
zuó
chǐ
齿
xiāng
shèng
shì
xiāng
rǎo
ér
xiāng
dāng
zhī
shí
yǒu
hàn
gāo
zhī
shì
zhì
zhī
zhě
zhě
xiàng
bǎi
zhàn
bǎi
shèng
zhī
wēi
ér
zhí
zhū
hóu
zhī
bǐng
duō
jiē
chì
zhà
fèn
bào
西
xiàng
gāo
shì
piāo
zhèn
dàng
fēng
zhī
zhì
tiān
xià
zhī
rén
wéi
suì
hàn
rán
gāo
zhì
yǒng
zhī
shēn
héng
chōng
pái
huái
ér
jìn
wán
dùn
chuí
wéi
xiào
tiān
xià
ér
néng
cuī
shé
xiàng
shì
ér
dài
rén
zhī
yǒng
yòng
ér
yǒu
suǒ
hào
jié
ér
zhì
jiǔ
ér
chéng
yǒu
suǒ
juàn
dài
ér
yòng
suǒ
cháng
zhì
shí
ér
mén
ér
zhī
shǐ
使
zhī
shī
suǒ
qiú
qūn
xún
qiú
ér
néng
ér
xiàng
bèi
jīn
cáo
gōng
sūn
quán
liú
bèi
sān
rén
zhě
jiē
zhī
cái
xiāng
ér
wèi
zhī
cái
rén
shì
zhī
yán
zhě
yuē
sūn
cáo
ér
liú
sūn
liú
bèi
wéi
zhì
duǎn
ér
yǒng
yǒu
suǒ
ruò
èr
rén
zhě
ér
zhī
yīn
suǒ
qiú
shèng
huò
gài
liú
bèi
zhī
cái
jìn
gāo
ér
zhī
suǒ
yòng
zhī
zhī
shù
gāo
zhī
suǒ
yòng
cái
zhě
dào
yǒu
sān
yān
ěr
xiān
shì
shèng
zhī
shì
tiān
xià
zhī
xíng
guǎng
广
shōu
xìn
yuè
chū
zhī
jiàng
suǒ
dǎi
yǒu
guǒ
ruì
gāng
měng
zhī
ér
yòng
shēn
zhé
xiàng
chāng
kuáng
zhī
shì
sān
shì
zhě
sān
guó
zhī
jūn
cái
jiē
yǒu
néng
xíng
zhī
zhě
yǒu
liú
bèi
jìn
zhī
ér
wèi
zhì
zhōng
yóu
yǒu
qiào
rán
zhī
xīn
wèi
chuí
ér
néng
dùn
wèi
guǒ
ruì
ér
néng
èr
zhě
jiāo
zhàn
zhōng
ér
wèi
yǒu
suǒ
dìng
shì
suǒ
wèi
ér
chéng
suǒ
ér
suí
tiān
xià
ér
shǔ
fēi
yòng
zhū
kǒng
míng
zhì
guó
zhī
cái
ér
dāng
fēn
yún
zhēng
zhī
chōng
fēi
jiàng
rěn
fèn
忿
fèn
忿
zhī
xīn
fàn
suǒ
duǎn
ér
jiāng
gōng
rén
shì
shàng
jiē
fāng
bēn
zǒu
èr
yuán
zhī
jiān
kùn
ér
láng
bèi
jīng
zhōu
bǎi
bài
ér
zhì
zhé
wèi
gāo
zhī
fēng
ér
zhōng
zhī
suǒ
yòng
zhī
fāng
zhī
yīng
xióng
wéi
hàn
gāo
wèi

译文

天下都是胆怯之人,只有一个勇敢的人,那么勇敢的人取胜;天下都是糊涂的人,只有一个聪明的人,那么聪明的人取胜。勇敢的人遇到勇敢的人,那么就不能只依靠勇敢了;聪明的人遇到聪明的人,那么就不能够只依靠聪明了。正因为只靠智勇来安定天下是不够的,所以天下的灾难,蜂拥而起而又难以平定。曾听说,古时候可称英雄的帝王,在遇到那些有智慧和勇气之人时,他们用不智不勇对待智勇,然后真正的大智大勇才能表现出来。可悲啊!世间的英雄,他们处在世上,也有幸运和不幸的区别呀?汉高祖,唐太宗,是凭他们世上其他人的智勇而得天下;而曹操、孙权,刘备。是因他们智勇相当而又遇到一起,因而丧失完全取胜的机会。用智谋来打击智谋,用勇者打击勇者,这就好像两虎相争,光凭牙齿气力,无法取胜,那情势可以互相干扰,而不能杀死对方。在这个时候,可惜没有人用汉高祖的办法来对付对方的。从前项羽,用百战百胜的威势,掌管统帅着各路诸侯大军,狂呼大吼,充分显示出他愤怒的气势,然后向西来迎战汉高祖,他的声势极大,如同暴雨雷霆般迅猛而惊天动地。天下人,都认为从此就没有大汉帝国了。然而汉高祖用他那不聪明又不勇敢的身躯,在项羽进军的冲要之地横杀竖挡,使项羽军队来回调动而不能前进,汉高祖那种愚笨蠢钝,足以使天下人笑话,而最后却能打败项羽而等着看他死亡,原因是什么?人的勇敢气力,拼命使用而没尽止,就一定会有损耗,人的谋划总是不能成功,就会有所疲倦懈怠而无法振作起来。他想用他的长处,在短时间内压倒我,而我关上门拒绝他,使他失去他的希望,徘徊不定想退走又不能退走,这时项羽肯定已经十分疲惫。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都知道凭自己的才能自己去夺取,而不知道用自己的短处去从别人那里取得。世上议论的人说:孙权不如曹操,而刘备不如孙权。刘备智谋浅显而又没有勇力,相对曹、孙二人有所不足,却又不懂得用自己的不足来求取胜利,这样也是太糊涂了。刘备的才能,与汉高祖已经接近,却不懂得如何把才能使用出来。从前汉高祖使用自己的方法,使用自己才能有三种方法:先占据有利的地势,用以显示出得天下后将有所作为;大批收集像韩信、彭越等才能出众的将领,用来弥补自己的能力不足;有果敢敏锐刚烈勇猛的精神却不表现出来,用来大大挫败项羽猖狂的气势。这三件事,三国的君主,他们都没有能做到的本领。只有一个刘备,接近有这种本领却未能完全达到这种境地。内心还有点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情绪,想做一个愚笨的人而又不能愚傻,想做果敢敏锐的人而又不能明达,在心中两种思想激烈交战,却没有定下来。所以,事情做不成,希望无法实现。扔掉天下而进入巴蜀,那不是合适的地方;用诸葛亮这样治理国家的人才,却正当混乱战争进行之中,作为将才是不合适的。不能忍耐愤怒的情感,没有避开自己的短处,却自己领兵来攻打别人,这样就不值得过高评价他的精神。唉!当他在袁绍、袁术之间奔波的时候,当他被吕布所困的时候,当他在荆州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时候,失败无数而志向不改,不能说他没有汉高祖的精神和作风,始终不能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古代的英雄,只有汉高祖是无人能够赶得上的。

逐句剖析

"天下皆怯而独勇":天下都是胆怯之人,只有一个勇敢的人,

"则勇者胜":那么勇敢的人取胜;

"皆暗而独智":天下都是糊涂的人,只有一个聪明的人,

# 暗:昏昧,愚昧,不明白。

"则智者胜":那么聪明的人取胜。

"勇而遇勇":勇敢的人遇到勇敢的人,

"则勇者不足恃也":那么就不能只依靠勇敢了;

"智而遇智":聪明的人遇到聪明的人,

"则智者不足恃也":那么就不能够只依靠聪明了。

"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正因为只靠智勇来安定天下是不够的,

"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所以天下的灾难,蜂拥而起而又难以平定。

"盖尝闻之":曾听说,

"古者英雄之君":古时候可称英雄的帝王,

"其遇智勇也":在遇到那些有智慧和勇气之人时,

"以不智不勇":他们用不智不勇对待智勇,

"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然后真正的大智大勇才能表现出来。

"悲夫":可悲啊!

"世之英雄":世间的英雄,

"其处于世":他们处在世上,

"亦有幸不幸邪":也有幸运和不幸的区别呀?

"汉高祖、":汉高祖,

"唐太宗":唐太宗,

"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是凭他们世上其他人的智勇而得天下;

"曹公、":而曹操、

# 曹公:这里指曹操,字孟德。

"孙、":孙权,

# 孙:孙权,字仲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

"刘":刘备。

# 刘:刘备。字玄德,公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建立蜀国。

"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是因他们智勇相当而又遇到一起,因而丧失完全取胜的机会。

"以智攻智":用智谋来打击智谋,

"以勇击勇":用勇者打击勇者,

"此譬如两虎相捽":这就好像两虎相争,

# 捽:抵触,冲突相遇。

"齿牙气力":光凭牙齿气力,

"无以相胜":无法取胜,

"其势足以相扰":那情势可以互相干扰,

"而不足以相毙":而不能杀死对方。

"当此之时":在这个时候,

"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可惜没有人用汉高祖的办法来对付对方的。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从前项羽,用百战百胜的威势,

"而执诸侯之柄":掌管统帅着各路诸侯大军,

"咄嗟叱咤":狂呼大吼,

"奋其暴怒":充分显示出他愤怒的气势,

"西向以逆高祖":然后向西来迎战汉高祖,

"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他的声势极大,如同暴雨雷霆般迅猛而惊天动地。

"天下之人":天下人,

"以为遂无汉矣":都认为从此就没有大汉帝国了。

"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然而汉高祖用他那不聪明又不勇敢的身躯,

"横塞其冲":在项羽进军的冲要之地横杀竖挡,

"徘徊而不得进":使项羽军队来回调动而不能前进,

"其顽钝椎鲁":汉高祖那种愚笨蠢钝,

# 鲁:愚笨鲁莽。,椎:愚钝,朴实。,顽钝:顽固迟钝。

"足以为笑于天下":足以使天下人笑话,

"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而最后却能打败项羽而等着看他死亡,

"此其故何也":原因是什么?

"夫人之勇力":人的勇敢气力,

"用而不已":拼命使用而没尽止,

"则必有所耗竭":就一定会有损耗,

"而其智虑久而无成":人的谋划总是不能成功,

"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就会有所疲倦懈怠而无法振作起来。

"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他想用他的长处,在短时间内压倒我,

"而我闭门而拒之":而我关上门拒绝他,

"使之失其所求":使他失去他的希望,

"逡巡求去而不能去":徘徊不定想退走又不能退走,

# 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停滞不前,徘徊犹豫。

"而项籍固已惫矣":这时项羽肯定已经十分疲惫。

"今夫曹公、":现在曹操、

"孙权、":孙权、

"刘备":刘备,

"此三人者":这三个人,

"皆知以其才相取":都知道凭自己的才能自己去夺取,

"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而不知道用自己的短处去从别人那里取得。

"世之言者曰":世上议论的人说:

"孙不如曹":孙权不如曹操,

"而刘不如孙":而刘备不如孙权。

"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刘备智谋浅显而又没有勇力,

"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相对曹、孙二人有所不足,

"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却又不懂得用自己的不足来求取胜利,

"则亦已惑矣":这样也是太糊涂了。

"盖刘备之才":刘备的才能,

"近似于高祖":与汉高祖已经接近,

"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却不懂得如何把才能使用出来。

"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从前汉高祖使用自己的方法,

"其道有三焉耳":使用自己才能有三种方法:

"先据势胜之地":先占据有利的地势,

"以示天下之形":用以显示出得天下后将有所作为;

"广收信、":大批收集像韩信、

"越出奇之将":彭越等才能出众的将领,

"以自辅其所不逮":用来弥补自己的能力不足;

# 逮:赶上,到。,自辅:弥补。

"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有果敢敏锐刚烈勇猛的精神却不表现出来,

"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用来大大挫败项羽猖狂的气势。

"此三事者":这三件事,

"三国之君":三国的君主,

"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他们都没有能做到的本领。

"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只有一个刘备,接近有这种本领却未能完全达到这种境地。

"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内心还有点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情绪,

"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想做一个愚笨的人而又不能愚傻,

"欲为果锐而不能达":想做果敢敏锐的人而又不能明达,

"二者交战于中":在心中两种思想激烈交战,

"而未有所定":却没有定下来。

"是故所为而不成":所以,事情做不成,

"所欲而不遂":希望无法实现。

"弃天下而入巴蜀":扔掉天下而进入巴蜀,

"则非地也":那不是合适的地方;

"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用诸葛亮这样治理国家的人才,

"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却正当混乱战争进行之中,

# 冲: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则非将也":作为将才是不合适的。

"不忍忿忿之心":不能忍耐愤怒的情感,

# 忿忿:愤怒不平的样子。

"犯其所短":没有避开自己的短处,

"而自将以攻人":却自己领兵来攻打别人,

"则是其气不足尚也":这样就不值得过高评价他的精神。

"嗟夫":唉!

"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当他在袁绍、袁术之间奔波的时候,

# 二袁:此处指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

"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当他被吕布所困的时候,当他在荆州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时候,

# 狼狈:作战失败。

"百败而其志不折":失败无数而志向不改,

# 百败:这里指经历过多次失败,不是确数。

"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不能说他没有汉高祖的精神和作风,

"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始终不能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夫古之英雄":古代的英雄,

"惟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只有汉高祖是无人能够赶得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国论》一文在剖析刘项争霸与三国史事时,特意将刘备与刘邦进行深度对照,清晰指出了刘备身上存在的短板。这篇文章立意别出心裁,论述方式委婉含蓄却又条理清晰,行文间展现出张弛有度、抑扬顿挫的鲜明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三国论》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是苏辙为应制科举所进二十五篇论作之一。此文在剖析刘项争霸与三国史事的过程中,着重将刘备与刘邦加以对比,明确指出了刘备的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说文,也是一篇应制科举进论。介绍了刘项争霸与三国史事,通过将刘备与刘邦对比指出刘备的不足,体现了文章立意新颖、论述婉转且条理分明、具开合抑扬之势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开篇便直击核心,提出“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的观点,先确立单一智勇在特定情境下的作用。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打破对单纯智勇的绝对化认知。最终落脚于“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并引出核心立论“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整段逻辑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为全文论述奠定坚实基础,且语言简练有力,符合策文开篇吸引考官注意力的特点,气势十足。第二段:以“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的感叹起笔,营造出感时伤事的基调。将汉高祖、唐太宗与曹公、孙、刘对比,指出前者“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后者“以智勇相遇而失之”。并用“两虎相捽”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以智攻智,以勇击勇”的局面,“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最后感慨“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既承接上文对智勇局限的论述,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汉高祖事迹的分析,过渡巧妙,体现出论述的婉转与条理。第三段聚焦于项籍与汉高祖的交锋,先描绘项籍“百战百胜之威”“咄嗟叱咤,奋其暴怒”的强势姿态,以及天下人“以为遂无汉矣”的普遍看法,形成强烈反差。随后着重刻画汉高祖“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的表象,与“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的结果相对比,引发读者思考。进而分析原因:“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揭示汉高祖“闭门而拒之”的“不智不勇”实则是一种真智大勇。这段通过具体历史事例,有力支撑了开篇立论,论述婉转却极具说服力。第四段将目光转向曹公、孙权、刘备,指出三人“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引用“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的世俗观点,再针对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却“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的情况展开分析。认为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并列举汉高祖自用其才的三术,对比指出“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尤其点明刘备“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的矛盾状态,以及“弃天下而入巴蜀”“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当纷纭征伐之冲”“自将以攻人”等失误。这段通过对比论证,清晰指出刘备的不足,紧扣全文对刘备与刘邦对比的重点,条理分明,论证严谨。第五段以“嗟夫!”的感叹收束,回顾刘备“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的经历,肯定其“有高祖之风”,但遗憾其“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最终发出“夫古之英雄,惟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赞叹。既呼应前文对汉高祖的推崇,又强化了对刘备未能善用其才的惋惜,使情感得以升华。整段以喟然之词收尾,进一步营造感时伤事的基调,且与开篇立论及中间论述形成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论三国而独挈刘备。亦堪舆家取窝之说。

明茅坤《苏文定公文钞》

# 于刘项、三国情事俱不切,而在作者诸论中尚为拔出者。

清方苞《古文辞类纂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望云楼》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门下刘侍郎直宿寄苏左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