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huǒ
liú
zhī
jié
huàn
qiū
dào
shēn
ān
lín
què
zhēn
ān
wǎng
qiáo
wǎn
wèi
wán
xián
xīn
yàn
qiú
qiǎo
lǎo
yīng
nán
sòng
jiǔ
shuí
zhī
piáo
zūn
zuó
gān

译文

大火星西流,知道时节已变换,秋天到来,为身体安康而欣喜。林中的喜鹊真的飞到哪里去了,银河鹊桥到傍晚还没完成。能得闲暇,心里从不厌烦,祈求灵巧,年纪大了应该很难。谁会了解我而送来美酒,瓢形酒樽昨天傍晚就已经空了。

逐句剖析

"火流知节换":大火星西流,知道时节已变换,

"秋到喜身安":秋天到来,为身体安康而欣喜。

"林鹊真安往":林中的喜鹊真的飞到哪里去了,

"河桥晚未完":银河鹊桥到傍晚还没完成。

"得闲心不厌":能得闲暇,心里从不厌烦,

"求巧老应难":祈求灵巧,年纪大了应该很难。

"送酒谁知我":谁会了解我而送来美酒,

"瓢樽昨暮干":瓢形酒樽昨天傍晚就已经空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是北宋苏辙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借七夕之景,抒个人情怀。首联以“火流”感知季节流转,“喜身安”直白道出对秋日凉爽、身心自在的欣喜,奠定闲适基调。颔联借“林鹊”暗指七夕传说,以疑问引发遐想,“河桥未完”绘出鹊桥未就之景,增添节日神秘氛围。颈联由景入情,“得闲”自述闲适心境,“求巧”反用乞巧习俗,感慨年老难再精巧,尽显对时光的淡然。尾联以“送酒”呼应友人关怀,“瓢樽乾”细节展现独酌之态,含蓄表达知音难觅之孤独。全诗虚实相生,自然景象、神话传说与心境交融,语言质朴却情感丰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火流知节换,秋到喜身安”,以“火流”(夏末秋初的炎热)感知时节更替,“喜身安”直抒胸臆,表达对秋日凉爽与身心安宁的欣喜。颔联“林鹊真安往,河桥晚未完”,借“林鹊”暗指七夕鹊桥传说,以疑问句式引发对喜鹊去向的遐想;“河桥晚未完”则描绘银河鹊桥尚未搭建完成的景象,增添节日神秘感。颈联“得闲心不厌,求巧老应难”,由景入情,以“得闲”自述闲适心境,“求巧”反用七夕乞巧习俗,感慨年老体衰难以再追求精巧技艺,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淡然。尾联“送酒谁知我,瓢樽昨暮干”,以“送酒”呼应友人关怀,“瓢樽干”以细节展现独酌之景,表达对知音难觅的孤独与对友情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赤壁怀古》

下一篇:宋·苏辙《试院唱酬十一首其一戏呈试官吕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