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破荆州得水军":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
"鼓行夏口气如云":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
# 崄:一作险。地势险恶。
"百胜安知赤壁焚":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
"觜距方强要一斗":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
# 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
"君臣已定势三分":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
# 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意突成功所未闻":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曹军攻破荆州后水军的强盛、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体现了诗人对战争中军事力量、政治智慧、战略时机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战争规律的总结与反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将曹军“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的强盛与后文“百胜安知赤壁焚”的惨败作对比,鲜明展现出其前后境遇的巨大落差,突出骄兵必败的道理;“觜距方强要一斗”和“君臣已定势三分”,把曹操的军事强攻与孙刘的政治谋略对比,凸显出战争中多因素制衡的态势。
3. 分段赏析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开篇便气势如虹,生动展现曹军新破荆州后收获水军的赫赫声威。“鼓行”描绘出曹军进军时的磅礴气势,战鼓擂动,大军浩浩荡荡;“气如云”巧用比喻,将军队士气具象化,如云雾般磅礴盛大,让人仿若目睹曹军在夏日江面上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模样,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进一步渲染曹军水军的强盛,千艘战船齐聚长江险要之处,船舰林立,尽显其军事力量的雄厚。“百胜”突出此前连胜的战绩,可笔锋一转,“安知”二字如当头棒喝,以强烈的反差引出赤壁之战的惨败,在对比中揭示出骄兵必败的道理,极具震撼力。“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觜距”本指猛禽的尖嘴和利爪,此处形象比喻曹军当时的锐利兵锋,恃强而欲争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则视角一转,点明局势走向,在曹操妄图争霸时,孙刘君臣同心,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通过对比,展现出战争局势瞬息万变,政治谋略与团队协作可抗衡军事强攻。“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诗人站在历史高度总结规律,“古来伐国须观衅”强调征伐他国必须审慎观察时机,寻找敌方破绽,这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要素。“意突成功所未闻”直白表明仅凭意气贸然进攻而获成功的事例前所未闻,以冷峻口吻警示后人,突显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洞察,升华全诗主题。
4. 作品点评
该诗以质朴简练的文字,叙写英雄事迹,寄托对往昔岁月的追思。诗人通过对历史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对战争与胜利的深刻思考,流露出独特感悟。在艺术表现上,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皆具特色,于苏辙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展现其文学造诣的重要诗篇。
下一篇:宋·苏辙《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