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ì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xīn
jīng
zhōu
shuǐ
jūn
xíng
xià
kǒu
yún
qiān
sōu
gòng
cháng
jiāng
xiǎn
bǎi
shèng
ān
zhī
chì
fén
zuǐ
fāng
qiáng
yào
dòu
jūn
chén
dìng
shì
sān
fēn
lái
guó
guān
xìn
chéng
gōng
suǒ
wèi
wén

译文

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

逐句剖析

"新破荆州得水军":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

"鼓行夏口气如云":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

# 崄:一作险。地势险恶。

"百胜安知赤壁焚":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

"觜距方强要一斗":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

# 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

"君臣已定势三分":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

# 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意突成功所未闻":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赤壁怀古》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开篇前两句着重展现曹军态势,在攻克荆州后,其水军力量迅猛扩充,战船蔽江、兵甲耀日,士卒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如虹。紧接着的三四句笔锋一转,描绘出曹军在连胜之下忘乎所以,全然松懈了防备,未曾料到在赤壁遭遇惨败,樯橹灰飞烟灭,局势急转直下。而后两句则体现诗人的深刻洞见,他超脱于战争表象,点明战争绝非仅靠武力,政治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才是关键,强调征伐他国必须静待恰当契机。这既是对赤壁之战这类历史战事的精准复盘,也是结合当下时局,对军事行动的理性省思,蕴含深邃的兵家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苏轼仅带着长子苏迈,从汴京出发前往黄州,家中近20口亲眷都暂留南都苏辙处。待苏轼在黄州生活安稳下来,苏辙便于五月底护送家眷抵达黄州城,为此苏轼还写下《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一诗。苏辙逗留黄州期间,遍览当地山水景致与名胜古迹,对黄州城好感颇丰,其间游览赤壁后,更是兴致盎然地创作了《赤壁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曹军攻破荆州后水军的强盛、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体现了诗人对战争中军事力量、政治智慧、战略时机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战争规律的总结与反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将曹军“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的强盛与后文“百胜安知赤壁焚”的惨败作对比,鲜明展现出其前后境遇的巨大落差,突出骄兵必败的道理;“觜距方强要一斗”和“君臣已定势三分”,把曹操的军事强攻与孙刘的政治谋略对比,凸显出战争中多因素制衡的态势。

3. 分段赏析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开篇便气势如虹,生动展现曹军新破荆州后收获水军的赫赫声威。“鼓行”描绘出曹军进军时的磅礴气势,战鼓擂动,大军浩浩荡荡;“气如云”巧用比喻,将军队士气具象化,如云雾般磅礴盛大,让人仿若目睹曹军在夏日江面上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模样,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进一步渲染曹军水军的强盛,千艘战船齐聚长江险要之处,船舰林立,尽显其军事力量的雄厚。“百胜”突出此前连胜的战绩,可笔锋一转,“安知”二字如当头棒喝,以强烈的反差引出赤壁之战的惨败,在对比中揭示出骄兵必败的道理,极具震撼力。“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觜距”本指猛禽的尖嘴和利爪,此处形象比喻曹军当时的锐利兵锋,恃强而欲争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则视角一转,点明局势走向,在曹操妄图争霸时,孙刘君臣同心,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通过对比,展现出战争局势瞬息万变,政治谋略与团队协作可抗衡军事强攻。“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诗人站在历史高度总结规律,“古来伐国须观衅”强调征伐他国必须审慎观察时机,寻找敌方破绽,这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要素。“意突成功所未闻”直白表明仅凭意气贸然进攻而获成功的事例前所未闻,以冷峻口吻警示后人,突显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洞察,升华全诗主题。

4. 作品点评

该诗以质朴简练的文字,叙写英雄事迹,寄托对往昔岁月的追思。诗人通过对历史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对战争与胜利的深刻思考,流露出独特感悟。在艺术表现上,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皆具特色,于苏辙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展现其文学造诣的重要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王君贶尚书会六同年》

下一篇:宋·苏辙《七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