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我谓我远":你疏远我时,我仿佛远离,
"求我谓我还":你追寻我时,我又似归来。
"我一尔则二":我与你本是一体,却因立场分歧化为二,
"视此台上山":且看这凌虚台上的山影。
"山高上干天":山势高耸入云,
"独不照我颜":却独独不映照我的容颜。
"无乃我自蔽":莫非是我自我遮蔽,
"谁谓山则悭":谁说山刻意吝啬(不显真容)。
"远望不见趾":远望山脚难辨踪迹,
"近视不得鬟":近观峰顶难窥全貌。
"山实未始变":山本亘古未变,
"任子自择删":任凭你删改取舍(所见之景)。
"北风吹南崖":北风侵袭南崖,
"山上秋叶斑":秋叶斑驳染红山巅。
"道远又寒苦":求道之路漫长苦寒,
"皴裂辞难攀":山石皴裂如言语艰涩难攀。
"晴空卷朝云":晴朗的天空卷走晨云,
"照夜霜月弯":夜晚有弯月带着霜华照临。
"强尔登此台":勉强你登上这凌虚台吧,
"免尔超阓阛":免得你在尘世的喧嚣中迷失沉沦。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诗歌围绕凌虚台及台上所见的山景展开,通过“我”与“尔”的视角对比,写山的高远、远望近观的不同景象、山间的时序变化以及登台的情景,体现了在唱和应答中对景物与主观认知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凌虚台及相关景致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以“弃”与“求”、“远”与“还”的矛盾状态,虚写人生际遇的无常;而“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则以山高天阔却“不照我颜”的实景,映射内心的失意与困惑,虚实交织中传递出复杂的情感。铺陈:此诗以五言古体铺陈,开篇四句由人际“弃”“求”之矛盾及“我”“尔”分野,过渡到“台上山”,将思辨从人事延至物我;接着四句写山高及“不照我颜”,引发对“自蔽”与“山悭”的反思;再四句以“远望”“近视”铺陈山景,引出“山未变而人择不同”之理;后四句铺写秋山萧瑟、登攀之难,暗喻仕途坎坷;末四句铺陈昼夜山景,以登台劝勉作结,由景及情、由理至悟,层层推进。
3. 分段赏析
“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四句,开篇便以人际交往的亲疏变化起笔,“弃我”“求我”展现了人情的反复无常。随后“我一尔则二”点出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再以“视此台上山”将这种关系类比为看待台上之山的视角差异,巧妙地将抽象的人际关系具象化,为下文对山的描写铺垫。接着四句“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笔锋转向对山的观察:山高入云,却好像故意不照见我的脸;难道是山太吝啬吗?或许是我自己遮住了视线吧!这里用拟人化的“山不照我颜”制造疑问,再用“自蔽”的反思打破困惑,像是在和山对话,也像是在和自己较劲,有些隔阂,或许不是外界的问题,而是自己心里的“遮挡”。再看“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两句,“趾”指山脚,“鬟”指山的轮廓,从远到近地写观察山的过程:站远了看不见山底,凑近了又看不清全貌。这既是对山的细节刻画,也暗含人生道理,很多事就是这样,太近或太远都看不明白,得换个角度才行。所以后面说“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意思是山从来没变过,变的只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就像有人爱看山的雄伟,有人爱看山的幽静,选择不同,感受就不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秋景描写:“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北风”“秋叶”“皴裂”这些词,勾勒出深秋山崖的萧瑟:冷风拍打着南边的山壁,树叶斑驳落下,山路因寒冷而结冰难行。这样的环境描写,让前面的“看山”有了真实的触感,原来想看清一座山,不仅要克服心理的偏见,还要面对自然的艰难。可就在这样的艰难里,诗人又笔锋一转:“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清晨的云在晴空里翻卷,夜晚的月亮像弯刀一样挂在天上。这两句用“朝云”“霜月”的明亮景象,冲淡了前面的萧瑟,让人看到山的不同面貌,无论是风吹叶落的秋景,还是云散月明的夜色,都是山的真实模样。最后两句“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诗人像是劝朋友,又像是在劝自己:勉强你登上这座台吧,至少能让你远离市井的喧嚣。这里的“阓阛”指热闹的街市,登台望远,表面是看山,实则是借山的高旷,让自己跳出世俗的纷扰,在自然里找到内心的平静。
下一篇:宋·苏辙《新种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