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ān
líng
tái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wèi
yuǎn
qiú
wèi
huán
ěr
èr
shì
tái
shàng
shān
shān
gāo
shàng
gān
tiān
zhào
yán
nǎi
shuí
wèi
shān
qiān
yuǎn
wàng
jiàn
zhǐ
jìn
shì
huán
shān
shí
wèi
shǐ
biàn
rèn
shān
běi
fēng
chuī
nán
shān
shàng
qiū
bān
dào
yuǎn
yòu
hán
cūn
liè
nán
pān
qíng
kōng
juǎn
zhāo
yún
zhào
shuāng
yuè
wān
qiǎng
ěr
dēng
tái
miǎn
ěr
chāo
huì
huán

译文

你疏远我时,我仿佛远离,你追寻我时,我又似归来。我与你本是一体,却因立场分歧化为二,且看这凌虚台上的山影。山势高耸入云,却独独不映照我的容颜。莫非是我自我遮蔽,谁说山刻意吝啬(不显真容)。远望山脚难辨踪迹,近观峰顶难窥全貌。山本亘古未变,任凭你删改取舍(所见之景)。北风侵袭南崖,秋叶斑驳染红山巅。求道之路漫长苦寒,山石皴裂如言语艰涩难攀。晴朗的天空卷走晨云,夜晚有弯月带着霜华照临。勉强你登上这凌虚台吧,免得你在尘世的喧嚣中迷失沉沦。

逐句剖析

"弃我谓我远":你疏远我时,我仿佛远离,

"求我谓我还":你追寻我时,我又似归来。

"我一尔则二":我与你本是一体,却因立场分歧化为二,

"视此台上山":且看这凌虚台上的山影。

"山高上干天":山势高耸入云,

"独不照我颜":却独独不映照我的容颜。

"无乃我自蔽":莫非是我自我遮蔽,

"谁谓山则悭":谁说山刻意吝啬(不显真容)。

"远望不见趾":远望山脚难辨踪迹,

"近视不得鬟":近观峰顶难窥全貌。

"山实未始变":山本亘古未变,

"任子自择删":任凭你删改取舍(所见之景)。

"北风吹南崖":北风侵袭南崖,

"山上秋叶斑":秋叶斑驳染红山巅。

"道远又寒苦":求道之路漫长苦寒,

"皴裂辞难攀":山石皴裂如言语艰涩难攀。

"晴空卷朝云":晴朗的天空卷走晨云,

"照夜霜月弯":夜晚有弯月带着霜华照临。

"强尔登此台":勉强你登上这凌虚台吧,

"免尔超阓阛":免得你在尘世的喧嚣中迷失沉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子瞻凌虚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为唱和其兄苏轼的《凌虚台诗》而作,全诗以凌虚台的景观为依托,借助“台上山”这一意象,深入展开对仕途遭际的隐喻性思索。诗中“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等诗句,巧妙运用虚实对照的艺术手法,传递出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深刻哲理感悟。该作品收录于《苏辙集》卷二,鲜明地体现了苏辙早期诗歌凝练厚重、情感深沉的创作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就于苏辙担任河南府渑池县主簿之时,恰逢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当时,苏辙与兄长苏轼同在凤翔府任职,二人常有诗文唱和之举,这首诗便是苏辙应和苏轼《凌虚台诗》的次韵之作。诗中“扶风太守宅旧不见南山,唯此台上见之”的记述,巧妙映照出兄弟俩在仕途初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诗歌围绕凌虚台及台上所见的山景展开,通过“我”与“尔”的视角对比,写山的高远、远望近观的不同景象、山间的时序变化以及登台的情景,体现了在唱和应答中对景物与主观认知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凌虚台及相关景致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以“弃”与“求”、“远”与“还”的矛盾状态,虚写人生际遇的无常;而“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则以山高天阔却“不照我颜”的实景,映射内心的失意与困惑,虚实交织中传递出复杂的情感。铺陈:此诗以五言古体铺陈,开篇四句由人际“弃”“求”之矛盾及“我”“尔”分野,过渡到“台上山”,将思辨从人事延至物我;接着四句写山高及“不照我颜”,引发对“自蔽”与“山悭”的反思;再四句以“远望”“近视”铺陈山景,引出“山未变而人择不同”之理;后四句铺写秋山萧瑟、登攀之难,暗喻仕途坎坷;末四句铺陈昼夜山景,以登台劝勉作结,由景及情、由理至悟,层层推进。

3. 分段赏析

“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四句,开篇便以人际交往的亲疏变化起笔,“弃我”“求我”展现了人情的反复无常。随后“我一尔则二”点出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再以“视此台上山”将这种关系类比为看待台上之山的视角差异,巧妙地将抽象的人际关系具象化,为下文对山的描写铺垫。接着四句“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笔锋转向对山的观察:山高入云,却好像故意不照见我的脸;难道是山太吝啬吗?或许是我自己遮住了视线吧!这里用拟人化的“山不照我颜”制造疑问,再用“自蔽”的反思打破困惑,像是在和山对话,也像是在和自己较劲,有些隔阂,或许不是外界的问题,而是自己心里的“遮挡”。再看“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两句,“趾”指山脚,“鬟”指山的轮廓,从远到近地写观察山的过程:站远了看不见山底,凑近了又看不清全貌。这既是对山的细节刻画,也暗含人生道理,很多事就是这样,太近或太远都看不明白,得换个角度才行。所以后面说“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意思是山从来没变过,变的只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就像有人爱看山的雄伟,有人爱看山的幽静,选择不同,感受就不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秋景描写:“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北风”“秋叶”“皴裂”这些词,勾勒出深秋山崖的萧瑟:冷风拍打着南边的山壁,树叶斑驳落下,山路因寒冷而结冰难行。这样的环境描写,让前面的“看山”有了真实的触感,原来想看清一座山,不仅要克服心理的偏见,还要面对自然的艰难。可就在这样的艰难里,诗人又笔锋一转:“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清晨的云在晴空里翻卷,夜晚的月亮像弯刀一样挂在天上。这两句用“朝云”“霜月”的明亮景象,冲淡了前面的萧瑟,让人看到山的不同面貌,无论是风吹叶落的秋景,还是云散月明的夜色,都是山的真实模样。最后两句“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诗人像是劝朋友,又像是在劝自己:勉强你登上这座台吧,至少能让你远离市井的喧嚣。这里的“阓阛”指热闹的街市,登台望远,表面是看山,实则是借山的高旷,让自己跳出世俗的纷扰,在自然里找到内心的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苏辙《新种芭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