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欲尽垂为鼻":连绵的群山仿佛要垂落成鼻子的形状,
"百战皆空但有城":历经无数战争后只剩下这座城池。
"虎闯穴中秦地恐":猛虎闯入秦地巢穴令人恐惧,
"龙飞渭上汉江倾":蛟龙飞腾于渭水之上使汉江倾泻。
"雍人未有章邯怨":雍地的百姓没有对章邯的怨恨,
"魏将犹存仲达精":魏国的将领仍保持着司马懿的智谋。
"睥睨陵迟春草满":城墙破败倾斜,春草长满,
"白羊无数向风鸣":无数白羊迎风嘶鸣。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以石鼻城为吟咏对象。诗中通过对古城遗址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比如“虎闯穴中谁复禁,龙飞渭上竟何成”句,“虎闯穴中”可关联历史上以勇力或奇谋闯入险地的战事(无特定单一对应典故,是对古战场征战场景的典故化凝练);“龙飞渭上”化用刘邦(或暗合其他帝王兴起)“龙飞”(喻帝王兴起)、“渭上”关联渭水流域的历史故事(如刘邦起兵等相关典故意涵)。借这类典故化表述,简笔勾勒古战场曾有的激烈争夺、帝王霸业兴衰,让石鼻城作为战略要地的历史厚重感瞬间呈现,也为下文议论战争成败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联:“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开篇以夸张的手法描绘石鼻城的地理位置,“千山欲尽垂为鼻”形象地写出山势的奇特,“百战皆空但有城”则点明古城历经战火却依然屹立,为全诗奠定沧桑的基调。颔联:“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渭上汉江倾。”此句借历史典故展现战争的激烈,“虎闯穴中”喻指秦地的战事,“龙飞渭上”则描绘汉江的壮阔,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历史的沧桑变迁。颈联:“雍人未有章邯怨,魏将犹存仲达精。”诗人通过评价历史人物,表达对章邯和诸葛亮的看法,“雍人未有章邯怨”体现百姓对章邯的态度,“魏将犹存仲达精”则赞扬诸葛亮的智谋,展现诗人的历史观。尾联:“睥睨陵迟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结尾以春草白羊的景象描写,烘托出历史的苍凉感,“睥睨陵迟”写出城墙的破败,“白羊无数向风鸣”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辙《新作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