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甘棠锦绣屏":栏杆外的甘棠树如锦绣屏风,
"长松何者擅亭名":而长松凭借什么独占了岁寒堂的美名。
"浮花过眼无多日":那些浮艳的花朵经过眼前不过几日时间,
"劲节凌寒尽此生":凭借坚韧的枝节顶着寒冷,将这份坚韧贯穿它的一生。
"暗长茯苓根自大":松树下面暗暗生长的茯苓,根须日益粗大,
"旋收金粉气尤清":随即它还能收敛金粉,气息尤其清新。
"长官不用求琴谱":长官不用去寻求琴谱,
"但听风吹作弄声":只需倾听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即可。
# 吹:宋大字本、明蜀本作声。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通过描写槛外甘棠、长松等景物,以浮花与长松对比,赞颂松树不畏严寒、坚韧清高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松树坚韧品质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设问:“长松何者擅亭名”一句通过设问引出长松,表明松树在景致中的独特地位,既写景又巧妙点题,同时还为后文赞松埋下伏笔。借景抒情:“暗长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气尤清”两句通过茯苓默默生长变大,松花粉气质清雅的景物描写,展现松树厚积薄发、高洁脱俗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松树赞美之情。对比:“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春花易逝与松树凌寒贯穿一生相对比,突出对松树坚韧、顽强不屈精神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首联“槛外甘棠锦绣屏,长松何者擅亭名”两句,整体勾勒岁寒堂的周边环境。前句以“锦绣屏”喻槛外甘棠,描绘出树木繁茂、色彩绚烂的远景,如一幅精致画屏展现在眼前;后句以设问引出长松,“擅”字强调松树在景致中的独特地位,暗示其与“岁寒堂”得名的关联,既写景又巧妙点题,为后文赞松埋下伏笔。颔联“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松树品格。前句写“浮花”花期短暂、转瞬即逝,象征着浮华易逝的事物;后句赞松树“劲节”坚韧、不畏严寒,且将这份品格贯穿一生。“浮花”与“劲松”对比鲜明,前者的浅薄短暂更反衬出后者的坚韧持久,凸显诗人对松树顽强不屈精神的推崇。颈联“暗长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气尤清”两句,细致刻画松树的生长与气质。前句写松树根部默默生长茯苓,“暗长”“根自大”体现其在不被关注中积蓄力量,根基稳固,生命力旺盛;后句写松树收敛“金粉”(如花粉、落叶),不事张扬,反显气质清雅。两句从外在生长到内在气质,展现松树厚积薄发、高洁脱俗的特点。尾联“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弄声”两句,以抒情收束全诗,呼应徽州山水意境。诗人说不必刻意寻求琴谱,只需聆听风吹松枝的声音,这自然之声胜过人为琴声。“作弄声”既写出松声的悦耳动听,又赋予松树灵动的意趣,将对松树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其象征的高洁品格的推崇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精巧,其中“劲节凌寒”一句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2017年,安徽省旅游局将其列为黄山诗词的代表作品,由此也凸显出它在宋代山水诗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上一篇:宋·苏辙《竞渡》
下一篇:宋·苏辙《王子难龙图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