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g
yuè
shí
liù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2
shàng
yuán
guò
shōu
dēng
chéng
guō
yóu
rén
bèi
zēng
shàng
hóng
chén
fēi
yún
jiān
míng
yuè
lěng
bīng
shuí
yán
shì
shàng
chí
lǎo
zuò
ān
zhōng
dìng
sēng
lòu
shuǐ
bàn
xiāo
dēng
huǒ
lěng
cháng
kōng
chéng
chéng

译文

元宵节已过,朝廷准备收起花灯,但城中的游人反而比节日期间更多了。田间小路上尘土飞扬如雾气弥漫,高空中的明月清冷似冰。谁说这世上奔波劳碌的人,到老只能成为庵中寂静修行的僧人。漏壶中的水已流过半,灯火渐暗,辽阔的天空澄澈无云,一片清明。

逐句剖析

"上元已过欲收灯":元宵节已过,朝廷准备收起花灯,

"城郭游人一倍增":但城中的游人反而比节日期间更多了。

"陌上红尘霏似雾":田间小路上尘土飞扬如雾气弥漫,

"云间明月冷如冰":高空中的明月清冷似冰。

"谁言世上驱驰客":谁说这世上奔波劳碌的人,

"老作庵中寂定僧":到老只能成为庵中寂静修行的僧人。

"漏水半消灯火冷":漏壶中的水已流过半,灯火渐暗,

"长空无滓色澄澄":辽阔的天空澄澈无云,一片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正月十六日》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了元宵节过后,人们仍然沉浸在节日的余韵中,游人数量不减反增。颔联通过“红尘”与“明月”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尘世的喧嚣与天空的清冷。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状态的感慨,对比了尘世的忙碌与庵中的宁静。尾联以“漏水”“灯火”和“长空”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节日余韵与内心宁静的描写,展现了苏辙对人生不同阶段和状态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正月十六日》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1111年创作的一首诗。这一年是宋徽宗政和元年,苏辙已年届七十三岁。此时,他的兄长苏轼已去世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上元已过欲收灯,城郭游人一倍增。”描绘了上元节过后,城中游人增多的热闹场景,展现了节日的余韵。诗人通过对比上元已过和游人数倍增,呈现出热闹后仍有余韵的氛围。颔联:“陌上红尘霏似雾,云间明月冷如冰。”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运用红尘和雾的比喻,将繁忙喧嚣的尘世与薄雾相联系,形象地表达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浮躁。颈联:“谁言世上驱驰客,老作庵中寂定僧。”诗人将自己比作庵中的僧人,表达了对尘世喧嚣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他质问谁能说世上只有忙碌奔波的人,老僧仍然选择在庵堂中静心修行。尾联:“漏水半消灯火冷,长空无滓色澄澄。”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展现了他对内心澄澈的追求。诗人通过滴漏声、渐渐消减的灯火和洁净的天空,表达了寂静中的宁静与清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秋雨》

下一篇:宋·苏辙《舟中听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