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mén
huì
quá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quán
yuán
cóng
lái
shān
xià
cháng
yóu
rán
běn
yíng
shuí
shǐ
使
liè
máng
máng
jiǔ
shuǐ
shǐ
使
shuǐ
jiē
wéi
quán
shèng
xiè
yīng
shì
zhòng
shuǐ
zhōng
róng
zhì
jié
juān
juān
qīng
xiè
jiàn
qīng
chè
shí
hóng
jìng
chén
zhōng
yǒu
sān
chǐ
xuě
xià
wéi
bǎi
zhàng
lěng
shòu
biē
tuō
huàn
zhōng
liú
jiě
shuāng
zāi
quán
shàng
wēng
hàn
zhī

译文

泉水的源头来自何方,它从山下那条长溪中涌出。泉水自然流淌,本无刻意作为,是谁使它如此清澈凛冽。在茫茫大地的深处,浩瀚的水流上漂浮着一片叶子。倘若所有水都成为泉水,大地就容纳不了它们的涌泄。在众多水流中,唯独它容不下丝毫污浊,保持着至高的洁净。泉水涓涓流淌,自然倾泻,闪烁着清澈明亮的光芒。石潭洁净无尘,里面好似积着三尺厚的白雪。泉水流入百丈深溪,冰冷得连鱼和鳖都无法忍受。我脱衣在溪流中洗濯,解除了双脚的炎热不适。快乐啊,泉水边的老翁,在大旱天都不会感到口渴。

逐句剖析

"泉源何从来":泉水的源头来自何方,

"山下长溪发":它从山下那条长溪中涌出。

"油然本无营":泉水自然流淌,本无刻意作为,

"谁使自激冽":是谁使它如此清澈凛冽。

"茫茫九地底":在茫茫大地的深处,

"大水浮一叶":浩瀚的水流上漂浮着一片叶子。

"使水皆为泉":倘若所有水都成为泉水,

"地已不胜泄":大地就容纳不了它们的涌泄。

"应是众水中":在众多水流中,

"独不容至洁":唯独它容不下丝毫污浊,保持着至高的洁净。

"涓涓自倾泻":泉水涓涓流淌,自然倾泻,

"奕奕见清澈":闪烁着清澈明亮的光芒。

"石泓净无尘":石潭洁净无尘,

"中有三尺雪":里面好似积着三尺厚的白雪。

"下为百丈溪":泉水流入百丈深溪,

"冷不受鱼鳖":冰冷得连鱼和鳖都无法忍受。

"脱衣浣中流":我脱衣在溪流中洗濯,

"解我双足热":解除了双脚的炎热不适。

"乐哉泉上翁":快乐啊,泉水边的老翁,

"大旱不知渴":在大旱天都不会感到口渴。

# 渴:宋文集本作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荆门惠泉》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围绕惠泉展开,先以设问“泉源何从来”引出其源头山下长溪;接着用“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的想象,说明泉水来自地下深处,又以“独不容至洁”强调其至纯特性。随后用“涓涓自倾泻”“石泓净无尘”等细节,生动描绘泉水清澈灵动的形态。最后写泉水汇为冷溪,诗人浣衣濯足,乐在泉边的场景。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设问、想象、细节描写,既展现惠泉的洁净与灵动,也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亲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泉源何从来,山下长溪发”以设问开篇,直接引发读者对泉水来源的好奇,随后给出答案,泉水发自山下的长溪,简洁明了地点出惠泉的地理脉络。“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紧承上文,“油然”形容泉水自然涌出的状态,“无营”强调其并非刻意为之,用疑问句式“谁使”进一步突出泉水清冽的天然特质,语言质朴却巧妙传递出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展开想象,将泉水源头想象为地下九泉深处,如一片叶子漂浮在大水之上,以“浮一叶”的轻盈画面,侧面烘托泉水从极深之处涌出的清澈与灵动,画面感十足。“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一句笔锋一转,用假设手法强化惠泉的独特:若所有水都如它这般涌出,大地早已无法承载,通过夸张的反推,凸显惠泉的珍贵与特别。“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继续推测原因,认为或许是众水中唯有惠泉容纳了最洁净的泉水,以“独不容”的肯定语气,直接点出泉水至纯的核心特点,逻辑层层深入。“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转向对泉水形态的直接描写:“涓涓”状其细流缓缓流动的姿态,“奕奕”则写出波光粼粼的明亮感,视听结合中,泉水的动态美跃然纸上。“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聚焦泉边的石潭:石面洁净无一丝尘埃,潭中泉水清透如三尺白雪,以“三尺雪”的鲜明比喻,将泉水的洁白与清澈具象化,画面纯净动人。“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由泉及溪,写泉水向下汇集成百丈深溪,因太过清冷连鱼鳖都无法生存,以“不受鱼鳖”的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泉水冰凉透彻的特点,笔法简练却意蕴丰富。“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转向自身感受:诗人脱衣在泉中浣洗,双脚的热意被泉水消解,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传递出与泉水亲近的舒适与惬意。“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以“乐哉”的感叹收束,羡慕泉边老翁即便大旱也无需为水担忧,既暗合前文对泉水丰沛、纯净的描写,更流露出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与享受自然之乐的满足。全诗从探源到写水,从观景到体悟,语言平实而细腻,以日常视角展现惠泉之美,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自然之趣与生活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踏藕》

下一篇:宋·苏辙《和迟田舍杂诗九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