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人家多鲜福":世间百姓大多缺少福气,
"一时蚕麦得难兼":难以同时兼顾蚕桑与麦收这两件大事。
"锄耰已愧非吾力":耕地播种这般农活,我惭愧自己无力承担,
"汤火尤惊取不廉":看到煮蚕茧的场景,更惊叹收获竟是如此艰难。
"贵客争夸火浣布":达官贵人们争相夸赞那珍稀的火浣布,
"贫家粗有水精盐":而贫苦人家却只能勉强用普通的水精盐。
"薄衫冷面消长夏":贫苦之人穿着单薄衣衫,在炎热夏日里强耐着酷热,
"扪腹当知百不堪":摸摸饥饿的肚子,心中满是生活的万般无奈与困苦。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界人家多鲜福,一时蚕麦得难兼”,便直击主题,道出世间百姓少有福气,难以同时兼顾蚕桑与麦收,凸显出农家生活的艰难,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颔联“锄耰已愧非吾力,汤火尤惊取不廉”,诗人自感惭愧,因农事艰辛,仅凭自身之力难以胜任,且目睹蚕茧煮制过程,惊叹收获的来之不易。此句不仅流露出对农事劳作的敬畏,更隐含对百姓辛苦谋生的同情。颈联“贵客争夸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运用鲜明对比,将贵客炫耀珍稀火浣布的奢华场景,与贫家仅能以普通水精盐度日的简陋生活并置,强烈地凸显出社会阶层间的巨大贫富差距,饱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尾联“薄衫冷面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描绘出贫苦人家身着薄衫、在夏日中艰难度日,摸摸饥饿的肚子,心中满是生活的无奈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