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送麦入仓":晴天忙着将麦子送入粮仓,
"雨催谷含穗":雨水催促稻谷抽穗生长。
"共怪天公仁":人们都惊叹天公仁慈,
"曲尽老农意":细致满足了老农的心愿。
"谁为三日霖":谁知连下三日大雨,
"下漉一丈地":积水渗透一丈深的土地。
"百谷争奔流":百川争相奔涌,
"通川不可厉":河道泛滥难以涉足。
"夜闻屋山落":夜里听见山体滑坡声,
"昼说城闉闭":白天听说城门已封闭。
"老羸知奈何":老弱之人无可奈何,
"脾病尤所畏":脾虚之症最令人忧惧。
"中宵得暴下":半夜突发腹泻,
"亭午卧忘起":直到午时仍卧床不起。
"良医过我言":良医劝慰我说,
"勿药行自喜":不服药也能自愈。
"损食存谷神":减少饮食保养元气,
"收心辟邪气":收敛心神抵御邪气。
"兀然槁木居":如枯木般静心独处,
"油尔元和至":体内元气自然渐复。
"天唯不穷人":上天总给人生路,
"人则昧其理":只是人们不懂其理。
"学道三十年":钻研道理三十年,
"愧尔良医赐":反愧不如良医点拨。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晴送麦入仓,雨催谷含穗。共怪天公仁,曲尽老农意”,前两句以晴、雨对举,展现农事节奏——晴天利于收麦,雨水促进谷穗生长。“催”字生动写出谷物在雨中的生长态势。后两句以“共怪”引出对天公的赞叹,“曲尽”二字细腻传达老农心意被自然满足的微妙心理,体现天人和谐的朴素认知。“谁为三日霖,下漉一丈地。百谷争奔流,通川不可厉”,“谁为”以疑问语气将连阴雨拟人化,隐含对反常天时的困惑。“漉”字写透地之雨,“争”字赋予谷物奔流的动感,“不可厉”(无法涉水)侧面烘托水势浩大,四句层层递进,极写涝灾之烈。“夜闻屋山落,昼说城闉闭。老羸知奈何,脾病尤所畏”,前两句通过昼夜对举的视听描写,“屋山落”的夸张表述强化灾害实感,城闉紧闭的细节反映社会秩序受扰。后两句转写自身,“知奈何”显无奈,“尤所畏”突出病弱之躯对湿邪的恐惧,由灾及人,自然过渡。“中宵得暴下,亭午卧忘起。良医过我言,勿药行自喜”,“暴下”直言腹泻急症,“卧忘起”写虚弱之态;后两句借医者之口点出“勿药自愈”的转机,“自喜”传达病中豁达,为下文养生之悟铺垫。“损食存谷神,收心辟邪气。兀然槁木居,油尔元和至”,前两句提出养生理法——节制饮食、凝神静气;后两句以“槁木”喻静修之态,“油尔”写气血渐复的微妙变化,语言简净而理趣盎然。“天唯不穷人,人则昧其理。学道三十年,愧尔良医赐”,结尾议论,先肯定天道的公正,再自嘲悟理之迟;“愧”字谦逊收束,将病愈归功于医者点拨,与开篇“天公仁”呼应,结构圆融。
上一篇:宋·苏辙《春无雷》
下一篇:宋·苏辙《蚕麦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