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先从土脉知":阳气回升,老农先从土地的脉络中感知到,
# 阳气:万物蓬勃生长之气。
"老农夜起饲牛饥":老农半夜起身去喂饥饿的牛。
"雨深一尺春耕利":春雨下了一尺深,有利于春耕,
# 雨深一尺:谓春雨充足。
"日出三竿晓饷迟":太阳升起很高了,清晨送饭稍微迟了些,
# 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饷:用食物款待,这里指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
"妇子同来相妩媚":农妇和孩子一同来到田间,相互之间充满温情,
# 相妩媚:这里是相亲相爱的意思。
"乌鸢飞下巧追随":乌鸦飞下来巧妙地追随(人们劳作)。
# 乌鸢:这里指乌鸦。
"纷纭政令曾何补":纷繁复杂的政令又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呢,
# 曾:四库本作诚。,政令:政府法令。,纷纭:形容多而杂乱。
"要取终年风雨时":关键是一年到头要有适宜的风雨天气。
# 风雨时:风雨得时、风调雨顺之意。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日耕者》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乡村春耕为题材的诗。首联勾勒春临大地,农民敏锐感知农时,即刻投身劳作,尽显勤劳本色。颔联着重描写春雨充足,为春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展现出田间忙碌场景,凸显田园生活独特节奏。颈联刻画人与周围自然和谐相融,为田园风光增添盎然情趣。尾联则话锋一转,诗人认为过多政令或许对农事无益,点明农业生产深受自然风雨左右。整首诗风格闲淡质朴,不仅流露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更饱含着对农民生活的真挚关怀。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通过“从土脉知阳气”和“夜起饲牛”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老农对节气变化的敏锐感知和为春耕做准备的勤劳,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质朴与艰辛。烘托:“乌鸢飞下巧追随”,描绘乌鸢飞下追随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出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忙碌场景,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点明春天到来,老农凭借丰富的经验,从土地的脉络变化感知到阳气回升,为了让牛有足够的体力春耕,半夜起来喂饥饿的牛。此联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老农对春耕的重视和准备,体现出农民的勤劳和对农事的敏锐判断。颔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描绘春雨下得充足,一尺深的雨水十分有利于春耕。太阳已经升起很高,农妇和孩子送早饭却稍迟了些。这两句既写出了春雨对春耕的重要性,也表现出春耕时节农民忙碌的生活节奏。颈联:“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描写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农妇和孩子一同来到田间,相互之间充满着温情。同时,乌鸢在空中巧妙地追随,从侧面烘托出田间劳作的热闹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诗人由前面的描写转而发表议论,认为纷繁复杂的政令对于农事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帮助,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一年到头风调雨顺的好天气。此联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合理政令的期盼。
上一篇:宋·苏辙《初发嘉州》
下一篇:宋·苏辙《李公麟阳关图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