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jiā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fàng
zhōu
jiāng
bīn
wǎng
niàn
jīng
chǔ
shù
liǎng
shì
yuǎn
zhēng
shù
fēn
fēn
shàng
chuán
rén
róng
shēng
suī
jiāng
yáng
wèi
shěng
zhì
jiā
shù
chán
chán
jiǔ
dǐng
fēng
ài
zhù
fēi
zhōu
guò
shān
jiǎo
jiàn
jiāng
zhōu
rén
jìn
liǎn
róng
jìng
é
qǐng
jiàn
niú
zài
zhōng
zhǔ
zhōu
jìn
shān
yīn
qiào
shàng
yún
yǒu
guō
shēng
jiān
zhù
biàn
chóng
ěr
fēn
yàn
cán
biàn
shuǐ
hēi
zhì
jīn
jiāng
shàng
dǐng
yǒu
chù
lǎn
bēi
rén
jiē
kōng
jīn
fāng
nán
xíng
zhāo
shì
míng
zhì
chǔ
liú
shàng
qiān
shuí
néng
shēn
shān
yǒng
qín
shòu
shì
shuí
shì
fēi
xíng
xíng
chóng
huí

译文

解缆启航于沫水之滨,心意已飞向荆楚之地。战鼓擂动双旗高竖,声势犹如远征戍边。人群纷乱登船拥挤,船桨急促不容言语。我虽生于江阳之地,却未到过嘉树之境。九顶峰峦陡峭险峻,秀丽却难久留驻足。飞舟掠过山脚之下,佛陀巨足临江而现。船夫皆敛容肃穆,争相朝拜佛之足趾。转瞬佛影已没天际,唯见乌牛静立沙洲。移舟靠近山阴一侧,绝壁陡立无路可攀。传说古时有位郭生,在此苦注经典多年。琐碎考辨虫鱼之名,《尔雅》细分条分缕析。洗净砚台涤除残墨,遍染江水如黑雾弥。至今游鱼头顶墨痕,犹存当年洗砚遗迹。观览古迹哀叹前人,空耗心血徒然自苦。今我正南下远行,朝夕摇橹不停歇。抵达荆楚不再滞留,扬鞭策马千里奔赴。谁能隐居深山之中,永与禽兽为伍独居。此中是非孰能论定,回首相望步步沉吟。

逐句剖析

"放舟沫江滨":解缆启航于沫水之滨,

# 沫江:即沫水,大渡河一名沫水。

"往意念荆楚":心意已飞向荆楚之地。

"击鼓树两旗":战鼓擂动双旗高竖,

"势如远征戍":声势犹如远征戍边。

"纷纷上船人":人群纷乱登船拥挤,

"橹急不容语":船桨急促不容言语。

# 橹急:意谓船起航时忙乱。

"余生虽江阳":我虽生于江阳之地,

"未省至嘉树":却未到过嘉树之境。

"巉巉九顶峰":九顶峰峦陡峭险峻,

# 巉巉:山险峻貌。

"可爱不可住":秀丽却难久留驻足。

"飞舟过山足":飞舟掠过山脚之下,

"佛脚见江浒":佛陀巨足临江而现。

# 佛脚:指乐山大佛之脚。

"舟人尽敛容":船夫皆敛容肃穆,

# 敛容:面部表情变得严肃恭敬。

"竞欲揖其拇":争相朝拜佛之足趾。

"俄顷已不见":转瞬佛影已没天际,

"乌牛在中渚":唯见乌牛静立沙洲。

"移舟近山阴":移舟靠近山阴一侧,

"壁峭上无路":绝壁陡立无路可攀。

"云有古郭生":传说古时有位郭生,

# 生:自注:璞。

"此地苦笺注":在此苦注经典多年。

"区区辨虫鱼":琐碎考辨虫鱼之名,

"尔雅细分缕":《尔雅》细分条分缕析。

"洗砚去残墨":洗净砚台涤除残墨,

"遍水如黑雾":遍染江水如黑雾弥。

"至今江上鱼":至今游鱼头顶墨痕,

"顶有遗墨处":犹存当年洗砚遗迹。

"览物悲古人":观览古迹哀叹前人,

"嗟此空自苦":空耗心血徒然自苦。

"余今方南行":今我正南下远行,

"朝夕事鸣橹":朝夕摇橹不停歇。

# 鸣橹:摇橹发出声响。

"至楚不复留":抵达荆楚不再滞留,

"上马千里去":扬鞭策马千里奔赴。

"谁能居深山":谁能隐居深山之中,

"永与禽兽伍":永与禽兽为伍独居。

"此事谁是非":此中是非孰能论定,

"行行重回顾":回首相望步步沉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发嘉州》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舟行嘉州(今四川乐山)为背景,记录了诗人初次离蜀南下的所见所感,既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又渗透着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沉思考。前半部分描绘离乡场景:“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直述启程之志,“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以动态笔法渲染行舟气势,烘托出家族南迁的恢弘气象。中段转写沿途奇景:“巉巉九顶峰”状写山势险峻,“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捕捉大佛临江的震撼画面,而“舟人敛容揖拇”的细节更添神秘色彩。后段则转向历史凭吊,借郭璞注《尔雅》的典故,反思文人皓首穷经的孤独,最终以“至楚不复留”的决然收束,展现诗人对仕途的向往与对隐逸生活的矛盾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两句是写诗人从沫江边放舟出发,心中想着即将前往的荆楚之地。“放舟”点明出行方式,“往意念荆楚”则直接表明了目的地和心中的期待,开篇就交代了行旅的开始,为全诗奠定了行旅的基调。“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两句描绘了出发时的情景。击鼓、树旗,营造出一种类似远征戍边的气势,渲染出一种庄重且有气势的氛围,暗示了此次出行或许并非轻松的旅程,而是有着某种使命感或严肃的意味。“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两句刻画了上船时的忙碌场景。“纷纷”写出了上船之人众多且杂乱的状态,“橹急不容语”则进一步强调了船行的急切,大家都在忙碌着,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生动地展现了出发时的匆忙和紧张。“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两句是诗人的自我感慨。虽然自己生长在江阳之地,但却未曾到过嘉州的这些树木(此处“嘉树”可理解为嘉州的景致),既点明了诗人对嘉州的陌生感,也为下文描写嘉州的景色做了铺垫。“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两句描写了嘉州九顶峰的景色。“巉巉”生动地描绘出九顶峰山势险峻的样子,“可爱不可住”则表达了山峰虽然可爱,但却不适合居住,写出了山峰的险峻与难以亲近,也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某种不可征服性。“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两句写船快速行驶经过山脚下,看到了江边的佛脚。“飞舟”突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见江浒”则将视角引向江边的景物,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江边佛脚的描写。“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两句刻画了舟人的神态和动作。“尽敛容”表现出舟人看到佛脚时的严肃和恭敬,“竞欲揖其拇”则具体描绘了他们想要向佛行礼的动作,侧面烘托出佛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两句写刚刚看到的佛脚很快就不见了,眼前出现了在江中小洲上的乌牛。“俄顷已不见”强调了景物变化之快,也体现了船行的迅速,“乌牛在中渚”则为画面增添了新的景象,丰富了旅途的观感。“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两句描述了船靠近山的北面,看到陡峭的山壁没有路。“移舟”表明船的移动,“壁峭上无路”进一步突出了山壁的险峻,给人一种无路可上的感觉,展现了自然环境的艰险。“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两句是诗人听闻的关于此地的传说。听说曾经有古代的郭生(郭璞)在这里辛苦地注释典籍,引出了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联想,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两句具体描述郭生的工作。他专注于辨别虫鱼之类的事物,对《尔雅》进行细致入微的注释。“区区”和“细分缕”都突出了郭生注释工作的细致和专注,也让人感受到古代学者治学的严谨。“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两句想象郭生洗砚时的情景。洗砚时的残墨让江水都变成了黑雾一般,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残墨之多,也从侧面暗示了郭生注释工作的勤奋和投入。“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两句进一步发挥想象。说直到现在江上的鱼头顶还有遗留的墨痕,这是一种奇特的想象,既承接上文郭生洗砚的情景,又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使诗歌更具趣味性。“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两句是诗人的感慨。看到这些景物,想到古人郭生,不禁为他感到悲哀,觉得他如此辛苦却可能是白费力气。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悲悯之情,也蕴含着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两句再次点明自己的行程。自己如今正往南行,从早到晚都在忙碌着行船。“朝夕事鸣橹”突出了旅途的辛苦和忙碌,也体现了诗人继续前行的坚定。“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两句表明了诗人到达楚地后的打算。到了楚地也不会停留,还要上马继续前行千里。展现了诗人的志向和决心,有一种不停歇、不断追求的精神。“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两句是诗人的反问。意思是谁能长久地居住在深山里,永远与禽兽为伴呢?表达了诗人不甘于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想法,体现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反思。对于前面所想到的事情,到底谁对谁错呢?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地回头思考。表现出诗人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服栗》

下一篇:宋·苏辙《春日耕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