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zhī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zhōu
xíng
qiān
zhì
chǔ
wén
zhú
zhī
jiē
chǔ
chǔ
yán
zhāo
zhā
ān
fēn
jiāng
zhōng
míng
yuè
duō
fēng
piān
zhōu
luò
zhù
píng
shā
máo
zhú
sān
jiā
lián
chūn
bìng
chàng
zhú
zhī
yǒu
jiē
lián
chǔ
rén
bēi
suì
nián
fēng
ěr
diào
cháng
jiāng
jiāng
shuǐ
shēn
gēng
tián
zhòng
mài
wèi
láng
rén
fēng
fēi
zhōng
yuán
chǔ
jià
děng
xián
shuāng
bìn
chuí
dǐng
bái
shuǐ
cǎi
xīn
cháng
jiān
shàng
shān
cǎi
xīn
duō
jīng
shuǐ
làng
hēi
tiān
hán
zhuó
shǒu
guī
shuǐ
zhòng
huán
jiā
shān
shēn
zhàng
nuǎn
shuāng
gān
cháng
yóu
hán
píng
shēng
yǒu
鹿
dàn
bái
bǎi
nián
jiāng
shàng
chéng
zhōu
chù
liè
xuān
huá
zhàn
píng
yuǎn
lái
zhōu
shì
guī
chuán
xiāng
shí
jiā
qiān
wèi
néng
guī
tīng
cháng
jiē
cǎn
kōng
chuán
宿
yuè
mǎn
cháng
jiāng
guī
xiāng
miǎo
cháng
yuàn
shēng
zhī
zhě
bēi
yuǎn
zhà
wén
jiē
yǎn

译文

乘船行驶了千里还没有到达楚地,却忽然听到了竹枝歌,歌声里都是楚地的乡音。楚地的方言嘈杂难懂,怎么能分辨清楚呢,江面上明月高悬,还弥漫着阵阵风露。傍晚时分,小船停靠在平坦的沙滩边,只见这里有三四户人家,房屋是茅屋,围着竹篱笆。整个春天,大家一起去打水,彼此都没有什么话语,却一起唱起了竹枝歌,那歌声里好像饱含着叹息。真可怜楚地的百姓,他们有太多的悲苦要倾诉,年景丰收欢乐的时候,你们为什么还这样愁苦呢?想要在长江里钓鱼,可是江水太深了难以钓到,想要在田里耕田种麦,又害怕遇到狼虫虎豹的侵害。这里的民俗风情和中原地区不一样,未出嫁的女子不着急嫁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头发已经斑白,垂到了头顶,还依然要背着水、去打柴,长久以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上山去打柴,一路上荆棘丛生,背着水进入溪流,只见波浪滔滔,一片漆黑,十分危险。天气寒冷的时候去砍树,双手冻得像干裂的龟壳一样,水太重了,背着回家脚步都没有力气。山林深处,瘴气弥漫,气候温暖,霜露干燥,可是夜晚漫长,没有足够的衣服,仍然觉得十分寒冷。这一生就好像麋鹿一样,不知不觉间头发变白,仿佛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江面上乘船的那些人是从哪里来的过客呢?集市上店铺林立,人们喧哗吵闹,占据了平坦的沙滩。这些人从远方来,又匆匆离去,连去过哪些州郡都记不得了,集市散了之后,他们回到船上,彼此之间互不相识。我离开家乡千里之外,至今还没能回去,忽然听到这长长的竹枝歌,觉得歌声里充满了凄惨之意。独自住在空荡荡的船上,没有人可以说话,月光洒满了长江,而我回家的路却迷失了方向。归途迷失,思乡之情茫茫无尽,长久以来,一直怨恨这竹枝歌的声音太凄苦、太急切,更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不知道唱歌的人内心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像我这样远离家乡的过客,刚一听到这歌声,都忍不住掩面哭泣。

逐句剖析

"舟行千里不至楚":乘船行驶了千里还没有到达楚地,

"忽闻竹枝皆楚语":却忽然听到了竹枝歌,歌声里都是楚地的乡音。

"楚言啁哳安可分":楚地的方言嘈杂难懂,怎么能分辨清楚呢,

# 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繁碎。

"江中明月多风露":江面上明月高悬,还弥漫着阵阵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傍晚时分,小船停靠在平坦的沙滩边,

# 平沙:广漠的沙岸。,驻:本指车马停留,亦泛指停留。,扁舟:指作者所乘小舟。

"茅屋竹篱三四家":只见这里有三四户人家,房屋是茅屋,围着竹篱笆。

"连春并汲各无语":整个春天,大家一起去打水,彼此都没有什么话语,

"齐唱竹枝如有嗟":却一起唱起了竹枝歌,那歌声里好像饱含着叹息。

# 嗟:嗟叹。

"可怜楚人足悲诉":真可怜楚地的百姓,他们有太多的悲苦要倾诉,

# 足:太多。

"岁乐年丰尔何苦":年景丰收欢乐的时候,你们为什么还这样愁苦呢?

"钓鱼长江江水深":想要在长江里钓鱼,可是江水太深了难以钓到,

"耕田种麦畏狼虎":想要在田里耕田种麦,又害怕遇到狼虫虎豹的侵害。

"俚人风俗非中原":这里的民俗风情和中原地区不一样,

# 俚人:本为少数民族,此指边远地方的人。与中原相对而言。

"处子不嫁如等闲":未出嫁的女子不着急嫁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

"双鬓垂顶发已白":头发已经斑白,垂到了头顶,

"负水采薪长苦艰":还依然要背着水、去打柴,长久以来过着艰苦的生活。

"上山采薪多荆棘":上山去打柴,一路上荆棘丛生,

"负水入溪波浪黑":背着水进入溪流,只见波浪滔滔,一片漆黑,十分危险。

"天寒斫木手如龟":天气寒冷的时候去砍树,双手冻得像干裂的龟壳一样,

"水重还家足无力":水太重了,背着回家脚步都没有力气。

"山深瘴暖霜露干":山林深处,瘴气弥漫,气候温暖,霜露干燥,

"夜长无衣犹苦寒":可是夜晚漫长,没有足够的衣服,仍然觉得十分寒冷。

"平生有似麋与鹿":这一生就好像麋鹿一样,

"一旦白发已百年":不知不觉间头发变白,仿佛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江上乘舟何处客":江面上乘船的那些人是从哪里来的过客呢?

"列肆喧哗占平碛":集市上店铺林立,人们喧哗吵闹,占据了平坦的沙滩。

"远来忽去不记州":这些人从远方来,又匆匆离去,连去过哪些州郡都记不得了,

# 不记州:记得这是什么地方。

"罢市归船不相识":集市散了之后,他们回到船上,彼此之间互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我离开家乡千里之外,至今还没能回去,

"忽听长歌皆惨悽":忽然听到这长长的竹枝歌,觉得歌声里充满了凄惨之意。

"空船独宿无与语":独自住在空荡荡的船上,没有人可以说话,

"月满长江归路迷":月光洒满了长江,而我回家的路却迷失了方向。

"路迷乡思渺何极":归途迷失,思乡之情茫茫无尽,

# 何极:哪有尽头。

"长怨歌声苦凄急":长久以来,一直怨恨这竹枝歌的声音太凄苦、太急切,更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

"不知歌者乐与悲":不知道唱歌的人内心是快乐还是悲伤,

"远客乍闻皆掩泣":但是像我这样远离家乡的过客,刚一听到这歌声,都忍不住掩面哭泣。

# 掩泣:掩面哭泣。,乍闻:突然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歌》是宋代苏辙创作的组诗。组诗开篇写舟行途中忽闻楚地竹枝歌,点明所处异乡环境。接着描绘楚地江边日落、几户人家的景象,借百姓齐唱竹枝歌似有悲叹,引出对楚人生活的描写。诗中既展现楚地风俗与中原不同,又着重刻画百姓生活的艰辛,如采薪负水之苦、劳作环境恶劣等。同时穿插自身羁旅经历,写独宿空船、归路迷茫。全诗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展现楚地风土人情与百姓疾苦,抒发诗人羁旅愁思与对民生的关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情感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一同在科举中高中进士。步入神宗一朝,苏辙任职于制置三司条例司。彼时,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辙因对此持有异议,随后被外放为河南推官。待哲宗登基,苏辙获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他出任右司谏,之后更是历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然而,由于行事触怒哲宗以及元丰年间的诸位大臣,苏辙被外调至汝州任职,而后又遭贬谪,先是被安置于雷州,继而转至循州。直至徽宗即位,苏辙才得以迁徙至永州、岳州,被恢复太中大夫之职。但不久后,又被贬至许州,最终在此地退休,自号为颍滨遗老。苏辙去世后,被追谥为文定。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声名远扬,并称“三苏”。​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辙偕同父亲苏洵、兄长苏轼,自嘉州乘船顺流东下。在途经三峡之时,苏辙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一组《竹枝歌》,诗中“舟行千里不至楚”一句,正是对此次行程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开篇两句,交代了诗人的行程与意外听闻。诗人舟行千里,还未抵达楚地,却突然听到了充满楚地特色的竹枝歌。“舟行千里”点明行程之远,凸显出诗人的漂泊之感;“忽闻”则表现出听闻楚语竹枝歌的意外性,为全诗奠定了身处异乡的基调。此句看似平铺直叙,却自然地引出了后续对楚地风情与民生的描绘。“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这两句承接上句的“楚语”展开。“楚言啁哳”生动地描绘出楚地语言的繁杂难懂,“安可分”以反问强调了这种难以分辨的程度,体现出诗人对异乡语言的陌生感。而“江中明月多风露”,则勾勒出一幅江上月夜图,明月高悬,江面上风露弥漫,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心境。“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此句描绘了一幅傍晚江畔村居图。日落时分,诗人乘坐的扁舟停靠在平坦的沙滩边,眼前是几户有着茅屋竹篱的人家。“扁舟”“日落”“平沙”“茅屋竹篱”等意象组合,勾勒出宁静质朴的乡村景象,为下文写村民的生活与歌声做了铺垫。“连春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连春并汲”描绘出村民们春日里一同打水的场景,他们默默劳作,彼此间并无言语交流。而紧接着“齐唱竹枝如有嗟”,众人唱起竹枝歌,歌声中仿佛带着深深的叹息。这里通过村民劳作时的沉默与歌声中的嗟叹形成对比,暗示出他们平静生活下隐藏的愁苦,引发读者对楚地百姓生活状况的好奇与关注。“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诗人在此直接抒情,表达对楚人的怜悯。即便在岁乐年丰的好年景,楚人却依然愁苦。一个“可怜”饱含诗人深切的同情,而“尔何苦”的反问,进一步强化了对楚人艰难生活的疑问,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楚人悲苦生活原因的阐述。“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这两句具体阐述楚人生活艰难的原因。想要在长江里钓鱼,却面临江水太深的困境;在田里耕田种麦,又害怕遭遇狼虎等野兽的侵害。“深”与“畏”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楚人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巨大困难,展现出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此句描写楚地与中原不同的风俗。楚地的未婚女子不急于出嫁,在当地这是极为平常的现象,而这与中原风俗大相径庭。诗人通过对这种独特风俗的记录,不仅展现了楚地风土人情的独特性,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身处异乡的新奇与陌生之感。“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描绘了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依然每日从事着负水采薪的艰苦劳作。“双鬓垂顶发已白”突出老人的年迈,“长苦艰”则强调其劳作的艰辛程度,让人深刻感受到楚地百姓生活的沉重负担,即便年老也难以摆脱艰苦的劳作。“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继续描写百姓劳作的艰难场景。上山采薪时,荆棘丛生,行走艰难;下山负水,溪水波浪汹涌,一片漆黑。“多荆棘”“波浪黑”从环境的恶劣角度,进一步渲染出百姓采薪负水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体现出他们生活的不易。“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此句从细节处刻画百姓劳作的艰辛。天寒地冻之时,百姓砍伐树木,双手冻得如同龟裂的龟壳;背负沉重的水回家,脚步虚浮,毫无力气。“手如龟”“足无力”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百姓劳作的辛苦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他们生活的悲惨境遇。“山深瘴暖霜露乾,夜长无衣犹苦寒”:描写楚地山中环境与百姓的寒苦生活。山中气候温暖,瘴气弥漫,霜露干燥,可即便如此,百姓在漫长的夜晚,因没有足够的衣物,依旧忍受着严寒。此句从气候与生活条件两个方面,写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突出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难生存状态。“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诗人将楚地百姓的一生比作麋鹿,在山林间自由自在却也饱经沧桑。不知不觉间,百姓们头发变白,仿佛一生转瞬即逝。此句表达出对楚地百姓命运的感慨,他们如同自然生灵一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度过一生,饱含着对生命无常与生活艰辛的无奈。“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画面一转,描绘江面上的情景。有乘船而来的过客,集市上喧闹嘈杂,占据了平坦的沙滩。此句通过描写江上的热闹场景,与前文百姓的艰苦生活形成对比,进一步凸显出社会的复杂与百姓生活的不易。“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继续写江上过客的行踪不定。这些过客从远方而来,又匆匆离去,甚至记不清自己去过哪些州郡。集市散后,归船之时,彼此间互不相识。这两句刻画了过客的漂泊不定,也从侧面映衬出诗人自身漂泊异乡的孤独与迷茫。“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栖”:诗人在此直抒胸臆,点明自己离家千里,未能回归故乡。忽然听到的长歌,在诗人耳中都充满了凄惨的意味。“去家千里”强调离家之远,“未能归”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惨栖”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听闻歌声后的愁苦心境。“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描绘出诗人孤独的处境。独自一人在空船中住宿,无人可以交谈,月光洒满长江,而自己归家的路途却一片迷茫。“空船独宿”突出孤独感,“月满长江”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归路迷”则直接表达出诗人对回乡之路的迷茫与无助。“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诗人因归途迷茫,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无穷无尽。长久以来,都怨恨那竹枝歌的声音太过凄苦急切,因为这歌声更加触动了他内心的思乡之情。此句将诗人的思乡之苦与对歌声的怨愤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结尾两句,诗人感叹自己不知唱歌之人内心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作为远离家乡的过客,初次听到这歌声,却都忍不住掩面哭泣。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再次强调了竹枝歌的感染力,以及诗人自身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愁苦,引发读者对歌者与诗人情感的深深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喜雨》

下一篇:宋·苏辙《雎阳五老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