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旱经春夏已半":干旱持续了春、夏两季,如今已到夏末,
"好雨通宵晓未收":一场喜雨整夜未停,直到清晨仍在绵绵落下。
"气爽暂令多病喜":雨后空气清爽,让久病之人也暂时感到舒畅,
"来迟未解老农忧":这场雨来得太迟,仍未能消除老农的忧虑。
# 农:一作葨。
"力耕仅足公家取":农民辛勤耕种,所得仅够缴纳官府赋税,
"遗秉休违寡妇求":田里遗落的禾穗,莫要拒绝寡妇的拾取。
"时向林间数新竹":偶尔到林间清点新生的竹子,
"箨龙腾上欲迎秋":竹笋脱去箨壳如龙腾起,即将迎接秋天的到来。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诗人开篇点明了旱情的严重,旱情已经持续了春夏的一半时间。好雨终于在夜间降临,通宵未停,直到天亮仍未停歇。这句诗描绘了旱情的严峻和雨水的珍贵。颔联:“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雨后的空气变得清爽,让多病的人们感到暂时的喜悦。然而,这场雨来得太晚,未能完全解除老农的忧虑。这句诗反映了雨水虽好,但对于长期干旱的农民来说,仍显得有些不足。颈联:“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诗人提到,农民们辛勤劳作,勉强能够满足官府的征收。而剩下的粮食,也不应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寡妇。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尾联:“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诗人描绘了林间新竹的生机,箨龙迅速生长,仿佛要迎接秋天的到来。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