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丝出盎":养蚕女的丝线装满盆,
"田夫麦入仓":农夫的麦子堆进粮仓。
"斯人薄福德":这些人福分浅薄,
"二事未易当":两件事难得同时顺当。
"忽作连日雨":忽然连日大雨,
"坐使秋田荒":导致秋田荒废。
"出门陷涂潦":出门陷入泥沼,
"入室崩垣墙":回家又见土墙倒塌。
"覆压先老稚":坍塌压死老人孩童,
"漂沦及牛羊":洪水冲走牛羊。
"余粮讵能久":剩粮怎能撑到岁末,
"岁晚忧糟糠":年底怕连糟糠都吃不上。
"天灾非妄行":天灾非无故降临,
"人事密有偿":人间作为暗藏因果。
"嗟哉竟未悟":可叹人竟不觉悟,
"自谓予不戕":还说自己未造孽。
"造祸未有害":酿祸者尚未遭报,
"无辜辄先伤":无辜者反先受害。
"箪瓢吾何忧":我虽清贫何须忧,
"作诗热中肠":作诗只为诉衷肠。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蚕妇丝出盎,田夫麦入仓”以对仗起笔,通过“蚕妇”“田夫”的典型形象展现农事收获场景,“出盎”“入仓”的细节描写强化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斯人薄福德,二事未易当”转入议论,“薄福德”直指百姓福薄,暗示丰收与安宁难以兼得,为后文灾祸埋下伏笔。“忽作连日雨,坐使秋田荒”以“忽作”转折,写暴雨突至的破坏性,“坐使”凸显天灾的无情与农人的无力感。“出门陷涂潦,入室崩垣墙”通过“出门”“入室”的空间转换,描绘洪水肆虐的惨状,“陷”“崩”二字生动刻画出家园倾覆的瞬间。“覆压先老稚,漂沦及牛羊”聚焦灾民弱势群体,“老稚”与“牛羊”并举,凸显灾难面前生命平等的脆弱性。“馀粮讵能久,岁晚忧糟糠”以反问句式写粮荒危机,“讵能”“忧”直指灾后生存的严峻现实。“天灾非妄行,人事密有偿”转入哲理反思,“非妄行”“有偿”暗含天人感应的批判意识,笔锋指向人祸因素。“嗟哉竟未悟,自谓予不戕”以“嗟哉”感叹统治者的麻木,“未悟”“不戕”讽刺其推诿责任的态度。“造祸未有害,无辜辄先伤”揭示社会不公,“未有害”与“先伤”形成尖锐对比,直指权贵与平民的生存差异。“箪瓢吾何忧,作诗热中肠”以“箪瓢”自况清贫,末句“热中肠”点明作诗动机,愤懑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