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弹尽仙韶乐":一弦一柱弹尽了美妙的仙韶乐曲,
# 韶乐:虞舜时乐名。韶,古乐名,传说舜帝所造。有九章,故亦名“九韶”。
"曾破千金学":曾经耗费千金去学习琴艺。
# 破:花费。
"玉楼银烛夜深深":玉楼中银烛高照,夜色深沉,
"愁见曲中双泪、":愁绪中看到曲终时双泪滴落、
"落香襟":沾湿了芳香的衣襟。
"从来不奈离声怨":向来无法承受离别曲调的哀怨,
# 不奈:无奈。
"几度朱弦断":好几次弹断了朱弦。
"未知谁解赏新音":不知谁能理解欣赏这新谱的琴音,
# 新音:新曲。
"长是好风明月、":只有那清风与明月、
"暗知心":常常默默懂得我的心意。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中介绍乐妓耗费千金习得高超琴艺,深夜独自弹奏饱含离愁的曲子,却无人欣赏,唯有风月相伴。借此表达知音难觅、人生价值难获认可的孤寂与悲哀。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一弦弹尽仙韶乐。曾破千金学”,直写乐妓琴艺精湛——她能将仙韶古曲弹奏得淋漓尽致,而这门技艺是耗费千金才学成的。“一弦”与“千金”形成强烈对比,既用夸张手法凸显学琴代价之高,也暗喻其对音乐的执着。这里的“仙韶乐”源自典故,本是舜帝时期的雅乐,词人借此既赞乐妓技艺登峰造极,也为后文埋伏笔——传说舜帝鼓琴有娥皇女英相伴,而眼前的乐妓却只能独自弹奏,暗含知音难觅的伏笔。“玉楼银烛夜深深。愁见曲中双泪、落香襟”转而描绘场景:华丽的玉楼里,银烛燃至深夜,乐妓在幽寂中抚琴,曲中愁绪让她双泪滑落,沾湿衣襟。“玉楼银烛”的奢华环境与“夜深深”的孤寂形成反差,烛光越亮,越衬出她的孤独;“双泪落香襟”并非因听众感动,而是她自己被曲中离愁戳中,弹琴成了自我倾诉的方式,音乐的情感浓度在此处通过细节具象化。下阕“从来不奈离声怨。几度朱弦断”承接上阕的“愁”与“泪”,解释她为何深夜垂泪:她向来受不了离别曲调的哀怨,情到深处时甚至多次弹断琴弦。“朱弦断”既是写实(情绪激动时用力不均致琴弦崩断),也是象征(借琴弦断裂喻内心痛苦的爆发)。这里的“离声怨”呼应“仙韶乐”的典故——舜琴常与相思离别相关,乐妓弹奏的正是此类曲调,而她的“不奈”,既见其情感细腻,也暗示她久被离愁折磨。“未知谁解赏新音。长是好风明月、暗知心”将情感推向高潮:她苦叹无人能懂新谱琴音的深意,唯有清风明月默默理解她的心意。“好风明月”本是自然景物,此处被赋予知己的角色,以它们的“暗知心”反衬世人的冷漠。词人巧妙化用典故:舜帝鼓琴有妻子相伴,而乐妓的琴声却连一个真正的听众都没有,这种对比让“知音难觅”的悲哀更显沉重——对乐妓而言,无人解赏不仅是孤独,更是艺术价值的落空,如同《古诗十九首》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无奈,只是此词中乐妓的处境更显彻底孤独。
3. 作品点评
将晏几道的《虞美人》与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对比来看,二者都写歌者境遇,却各有悲怆。晏殊笔下的歌女,从昔日靠才艺赢得追捧,到后来饱尝世态炎凉,情绪直白激烈;晏几道的词则含蓄婉转,以乐妓深夜抚琴、泪落香襟、断弦叹知音的细节,缓缓道出无人赏识的孤寂。这两首词都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困境:才华与价值若无人认可,便如明珠蒙尘。无论是“泪落香襟”的黯然神伤,还是“当筵落泪”的悲喜交加,背后都是人对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深切渴望。晏几道出身富贵,却一生郁郁不得志,空有才华抱负无处施展。这种经历让他对词中乐妓的处境感同身受,因此能用细腻笔触,将个人的失落与不甘,融入对歌者的描写中。整首词看似写乐妓的故事,实则是晏几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藏在委婉的词句里,引人共鸣。
上一篇:宋·晏几道《留春令·采莲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