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wén
zhòu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1
wén
zhòu
shuǐ
qīng
míng
hòu
zhé
shū
méi
xiāng
mǎn
xiù
àn
chūn
hóng
jiù
guī
lái
dōng
tóu
jīn
chāi
huàn
jiǔ
xiāo
chóu
liǔ
yǐng
shēn
shēn
huā
shāo
xiǎo
xiǎo
céng
lóu

译文

水面泛起碧玉般的细纹,弯曲的河流在清明时节后更加清澈。折下几枝稀疏的梅花,衣袖浸满清香,暗自欣喜,春天的红艳依然如故。回到东边繁华的街道,用金钗换酒以消解愁绪。柳树的阴影笼罩着幽深的小径,花枝掩映着精巧的楼阁。

逐句剖析

"波纹碧皱":水面泛起碧玉般的细纹,

# 波纹:形容碧绿微波的水面。

"曲水清明后":弯曲的河流在清明时节后更加清澈。

# 曲水: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巳日(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就水滨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后人因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相与为乐称为曲水。

"折得疏梅香满袖":折下几枝稀疏的梅花,衣袖浸满清香,

"暗喜春红依旧":暗自欣喜,春天的红艳依然如故。

# 春红:春天的花朵。

"归来紫陌东头":回到东边繁华的街道,

# 东头:东边。,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金钗换酒消愁":用金钗换酒以消解愁绪。

"柳影深深细路":柳树的阴影笼罩着幽深的小径,

"花梢小小层楼":花枝掩映着精巧的楼阁。

# 层楼:高楼。,花梢:花木的枝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波纹碧皱》为北宋词人晏几道所作,是一首春日游冶之词。全词以工笔细描与意境留白相融之法,构筑起一座勾连自然与心灵的桥梁:上阕摹写“碧波初皱”“疏梅盈袖”的春景,借水纹之动、梅香之静暗喻时光流转中不灭的生趣;下阕转笔于“金钗换酒”“柳影花楼”的闲情,以市井风物为墨,晕染出文人徘徊于放达与孤寂之间的心绪褶皱。全篇未见直抒胸臆之语,却透过“春红依旧”的暗喜与“细路层楼”的幽邃,将人生况味织入风帘翠幕,终在景语密织处,让读者窥见词人如梅影清疏、似柳丝缠绵的心灵秘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春日冶游词。全词以春日的游冶活动为载体,通过“波纹碧皱”“疏梅香袖”等意象的叠加渲染,既摹写曲水微风的自然景致,又暗藏旧地重游的人事温情;下片“金钗换酒”以疏狂之举消解愁绪,“柳影深深”“花梢层楼”则在对仗工巧的景语中,将市井风物与文人雅趣相糅合,最终在虚实交织的笔法下,构建出幽邃缥缈的审美意境,折射出宋代士大夫于春日闲游中既纵情放达又敏感孤寂的复杂心绪。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春日游冶的景物描写为核心,层层铺展,虚实相生。起笔勾勒动态春水,“碧皱”二字既写波纹如碧玉细纹的视觉质感,又以“皱”暗含轻风拂过的触觉,不直言“风”而风力自现;“曲水清明后”点明时令,既交代场景,又为后文“故地重游”埋下伏笔。“疏梅”呼应初春余寒未尽的物候特征,梅枝疏朗而暗香盈袖,嗅觉与视觉交织,营造清雅意境;“春红依旧”一语双关,表面写梅花色泽未褪,深层暗指旧地重游时人事如故的欣慰。“暗喜”二字含蓄克制,将“访旧交、游故地”的亲切感藏于景语之中,以“香满袖”的实笔托起“喜依旧”的虚情,展现词人对自然恒常与人间情谊的双重眷恋。下片由景入事,以豪放之举写幽微心绪,结于景语而余韵悠长。“紫陌”指京城繁华街道,与上片“曲水”的自然清幽形成空间对比,暗示游冶归来的尘世喧嚣;“金钗换酒”化用李白“千金散尽”的典故,以女子华贵首饰换酒,既显名士风流,又以物质挥洒反衬精神孤寂。“消愁”看似直白,却因“金钗”的奢豪举动而蒙上一层放达与落寞交织的矛盾色彩。“柳影深深细路,花梢小小层楼”末二句对仗工巧,以细腻笔触收束全篇。“细路”与“层楼”的空间纵深,暗喻人生境遇的微妙与复杂。此二句未直接抒情,却通过“深”“细”“小”等字眼的叠加,将春日游冶的绚烂归于静谧,在“柳影花楼”的缥缈境界中,透露出词人对繁华易逝、人生孤寂的隐忧。

3. 作品点评

《清平乐·波纹碧皱》为北宋婉约词人晏几道所作,属典型的春日冶游题材。全词描写时令景物,给读者以充实丰满的感觉,画面流光溢彩,情调风流倜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点绛唇·湖上西风》

下一篇:宋·晏几道《生查子·红尘陌上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