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开尽腊亦尽":梅花凋谢殆尽,腊月也即将过去,
"春暖便如寒食天":春日的温暖已然如寒食节般宜人。
# 春:《咸淳志》卷三三作晴。
"气色半归湖岸柳":湖岸的杨柳率先染上春天的气色,
# 气:《咸淳志》作春。
"人家多上郭门船":城中人家纷纷登上城门外的游船。
"文禽相并映短草":美丽的水鸟成双结对,倒映在初萌的短草丛中,
"翠潋欲生浮嫩烟":翠绿的湖面上,仿佛浮动着一层轻柔的烟霭。
"几处酒旗山影下":山影笼罩的地方,几处酒旗随风招展,
# 山:原作出,据正统本改。
"细风时已弄繁弦":微风里,不时传来繁密的弦乐声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题材诗。描绘了北宋初春时节湖上梅花凋零、柳枝初青的湖光山色,以及江南水乡“人家多上船出游”“文禽相映短草”的闲适景致,更通过结尾“几处酒旗在山影下”“细风时已弄繁弦”的描写,体现了隐逸生活的雅致趣味。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首联“气色半归湖岸柳”为远景,颈联“文禽相并映短草”转为近景,两联通过远近交替,展现了美丽的一幅湖光山色图。动静结合:“人家多上郭门船”为动态描写,“细风时已弄繁弦”则通过听觉的静态描写,动景与静景的结合,既渲染了春日的生机,又暗含隐逸者对人间烟火气的淡然旁观。意象组合:“翠潋欲生浮嫩烟”中,“翠潋”与“嫩烟”的组合,以色彩交融,描绘出湖面雾气氤氲、水光潋滟的朦胧美,强化了初春的清新与静谧。
3. 分段赏析
《湖上初春偶作》“梅花开尽腊亦尽”,写梅花凋谢殆尽,腊月也随之结束,以梅花的花期和腊月的终结,自然地交代了冬去春来的时间更替,展现出季节转换的景象。“春暖便如寒食天”,将春天的温暖气候比作寒食节时的天气,形象地描绘出此时温暖宜人的气候特点,让读者能通过熟悉的寒食节天气来感受当下的春暖。“气色半归湖岸柳”,说湖岸的柳树已经有一半呈现出春天的气色,“半归”一词精准地表现出春意逐渐向湖岸柳树蔓延,柳树初吐嫩芽、春意初显的状态。“人家多上郭门船”,描绘出人们纷纷登上城外渡口的船只的情景,从侧面反映出初春时节,天气转暖,人们外出活动的增多,展现出湖边热闹的景象。“文禽相并映短草”,写美丽的鸟儿成双成对地在短草间相映成趣,画面中鸟儿的灵动与短草的静态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初春小动物活动图景。“翠潋欲生浮嫩烟”,形容清澈的湖水表面仿佛即将升起一层轻薄的烟雾,“欲生”二字赋予画面动态感,生动地描绘出湖水在初春时那种水汽氤氲、朦胧柔美的状态。“几处酒旗山影下,细风时已弄繁弦”,写在山影的掩映下,有几处酒旗飘扬,微风中不时传来繁杂的弦乐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出湖边酒肆周边热闹且富有情调的场景,展现出初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
4. 作品点评
在2022年1月举办的“大宋风雅”书法篆刻展览中,林逋的这首诗是其入选的六首代表作品之一。书法家王波通过隶书创作,将诗歌与书法艺术有机融合,体现了宋代诗词在当代的文化传承。展览借助现代书法艺术的表达形式,让古典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层次。
上一篇:宋·林逋《湖山小隐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林逋《送僧之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