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已多病":人已老迈且疾病缠身,
"况当梅雨时":更何况正逢梅雨时节。
"山空门自掩":山中空寂,门自然掩着,
"昼永枕频移":白昼漫长,枕头频频移动。
"晚燕巢犹湿":傍晚时分,燕巢还带着湿气,
# 犹:原作尤,据正统本改。
"新篁箨未披":新长的竹子,笋壳还未脱落。
# 未:宋本、正统本作半。
"若非求仲至":若不是求仲到来,
# 仲:原作伴,据宋本、正统本改。
"谁复问栖迟":谁还会来探问我这落寞之人呢。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老去已多病,况当梅雨时”,诗人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弱,疾病缠身,而且又恰逢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此联既交代了诗人所处的身体状况和时节背景,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沉闷、孤寂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生活的不易。颔联:“山空门自掩,昼永枕频移”,“山空”描绘出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空旷,“门自掩”进一步强化了孤寂之感,表明无人来访。“昼永”突出了白昼的漫长,而“枕频移”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因身体不适,难以安卧,只能频繁移动枕头。这两句通过对环境和自身行为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在病中孤独、难熬的心境。颈联:“晚燕巢犹湿,新篁箨未披”,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景象,傍晚归巢的燕子,其巢穴还带着湿气,新生的竹子,笋壳尚未脱落。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梅雨时节的特点,更借这一清新而略带孤寂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病中的孤独情绪,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尾联:“若非求仲至,谁复问栖迟”,诗人在此直接抒发情感,“求仲”代指友人冯彭年,诗人感慨若不是友人前来探访,还有谁会关心自己在这孤寂中的生活状况呢?这一句直白地表达出对友人来访的感激之情,将前面所营造的孤寂氛围一转,体现出友人来访带来的温暖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