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wǎn
guī

朝代:宋作者:林逋浏览量:1
zhěn
chuán
xián
guī
qīng
wàng
zhōng
hún
kǒng
shì
péng
yíng
qiáo
héng
shuǐ
qiū
yún
fēng
zhèng
wǎn
qíng
cuì
shī
湿
fēi
jiàn
hóng
xiāng
niǎo
xiāng
yíng
jiàn
jìn
zhū
máo
quǎn
lín
luó
yǐn
yǐn
shēng

译文

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怡人,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逐句剖析

"卧枕船舷归思清":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

"望中浑恐是蓬瀛":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

# 蓬瀛:蓬莱和瀛洲 。都是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浑:犹,还。,望中:视野之中。

"桥横水木已秋色":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怡人,

"寺倚云峰正晚晴":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

# 正:宋本作更。

"翠羽湿飞如见避":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

"红蕖香袅似相迎":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

# 袅:一作溺。

"依稀渐近诛茅地":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

# 诛茅地:指隐居处。

"鸡犬林萝隐隐声":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 萝:一作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上晚归》为北宋隐逸诗人林逋所作七律。此诗以湖上晚归途中所见秋暮景致为题材,虽取景寻常,然诗人以独到眼光撷取“乱蝉衰草”“白鸟红蕖”等特征性意象,通过“带”“背”等精当字眼,将寻常景物点化为清新脱俗的意境。全诗以移步换景之法徐徐展开,笔致疏淡而情韵悠长,既流露诗人徜徉山水的闲适之乐,更见其“梅妻鹤子”的隐逸襟怀。这种将寻常题材提升至艺术境界的功力,正是林逋诗作“澄澹精致”的典型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介绍了诗人秋日傍晚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的湖光山色。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怀,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隐逸的典型心境,展现了林逋诗歌清丽淡远的艺术风格。

2. 分段赏析

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点明诗人乘船归家的情景,卧于船舷间,归思清寂,开篇即显闲适;“望中浑恐是蓬瀛”写举目望去,湖波云雾缭绕,恍惚间似入蓬莱瀛洲仙境,以虚笔烘托归途的迷离美感。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转向静态描绘,秋意浸染的水木横卧桥边,晚晴映照的云峰倚立寺旁,色彩明丽而构图工稳,勾勒出秋晚湖景的静谧与层次。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两句转写动态,沾湿的翠鸟似有意避开行舟,摇曳的红蕖则以清香相迎,诗人以“如见避”“似相迎”的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物灵趣,暗合归心之悦。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收束于渐近居所时的声息——林萝间隐约传来鸡犬之声,以声衬静,既显居处幽寂,又透露出归近时的期待与安心,更隐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景随舟行渐次展开,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将秋晚湖景的明丽与归心的闲适融于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逋《乘公桥作》

下一篇:宋·林逋《池上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