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
shā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wàn
shān
lín
hàn
jiāng
jié
xiàn
ǒu
gōng
sān
lěi
luò
shū
hòu
dāng
nián
ài
shān
nǎi
qiú
chéng
cán
shān
shuǐ
xiù
yáng
gōng
gǒu
yǒu
zhī
dāng
wéi
hàn
shǒu

译文

万山濒临着汉江,高耸突出地站立着和岘山相对。杜预平定了三吴,杜预有光明磊落的品质,有叔子之后的风范。当年他喜爱这山的心意,恐怕是想借此依附吧。他自比羊祜确实没什么可惭愧的,这里的山水也奇特秀丽。羊公(羊祜)如果有知觉。应当会对此点头认可。

逐句剖析

"万山临汉江":万山濒临着汉江,

# 万山:在湖北襄阳县西北十里,即汉皋山。

"杰立与岘偶":高耸突出地站立着和岘山相对。

# 偶:相对。,杰立:特出卓越。

"杜公破三吴":杜预平定了三吴,

"磊落叔子后":杜预有光明磊落的品质,有叔子之后的风范。

# 磊落:高大,也比喻人的俊伟。

"当年爱山意":当年他喜爱这山的心意,

"无乃求自附":恐怕是想借此依附吧。

# 无乃:莫非。岂不是。表示委婉语气。

"自比诚不惭":他自比羊祜确实没什么可惭愧的,

"山水亦奇秀":这里的山水也奇特秀丽。

"羊公苟有知":羊公(羊祜)如果有知觉。

# 苟:如果。

"当为颔其首":应当会对此点头认可。

# 颔其首:点头以示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万山》是北宋苏洵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属于咏史怀古题材,诗人由万山临江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人物杜预和羊祜。诗歌将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相结合,既赞美了万山的奇秀,又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沉郁蕴藉,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引发读者对过往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万山临汉江,杰立与岘偶”,开篇描绘了万山的地理位置与形态。万山濒临汉江,高耸挺立,与岘山相对。这里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山水相依的景象,“杰立”一词凸显出万山的雄伟,为后文关联历史人物埋下伏笔。“杜公破三吴,磊落叔子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杜公”指杜预,他平定三吴,功勋卓著;“叔子”是羊祜,以磊落的品格流传后世。诗人将两人并提,既点出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暗示万山与这些历史人物的联系。“当年爱山意,无乃求自附”,推测杜预喜爱万山的用意,或许是想借此攀附羊祜的声望。这一句带有推测意味,从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入手,引发对人物心理的思考。“自比诚不惭,山水亦奇秀”,认为杜预以羊祜自比并非妄言,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有才能,另一方面万山的山水确实奇秀,配得上这样的联想。这里将人物与山水结合,既肯定了人物,也赞美了景色。“羊公苟有知,当为颔其首”,设想如果羊祜地下有知,也会对杜预的行为点头认可。此句以想象收束,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流露出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感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上田待制》

下一篇:宋·苏洵《送王吏部知徐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