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jiāng
shàng​

朝代:宋作者:程颢浏览量:1
xīn
nèn
liǔ
mǎn
tīng
zhōu
chūn
zhōu
zhào
yún
dào
zhē
tiān
wài
fēng
lián
qīng
yáng
zhú
jiān
lóu
wàng
qióng
yuǎn
xiù
wēi
máng
jiàn
xìng
zhú
guī
chá
hàn
màn
yóu
wèi
jiāo
chī
làng
què
lián
qīng
xiàng
dōng
liú

译文

新生的蒲草和嫩柳长满水边的汀洲,春天的气息融入渔舟,一叶轻棹随波漂浮。云层如幕布般低垂,倒映着天边的落日,微风轻拂,竹林间的楼阁若隐若现。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兴致所至,仿佛乘舟随波漫游天涯。不惧蛟龙掀起惊涛骇浪,却更怜惜清澈的江水向东奔流。

逐句剖析

"新蒲嫩柳满汀洲":新生的蒲草和嫩柳长满水边的汀洲,

"春入渔舟一棹浮":春天的气息融入渔舟,一叶轻棹随波漂浮。

"云幕倒遮天外日":云层如幕布般低垂,倒映着天边的落日,

"风帘轻飏竹间楼":微风轻拂,竹林间的楼阁若隐若现。

"望穷远岫微茫见":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

"兴逐归槎汗漫游":兴致所至,仿佛乘舟随波漫游天涯。

"不畏蛟螭起波浪":不惧蛟龙掀起惊涛骇浪,

"却怜清泚向东流":却更怜惜清澈的江水向东奔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江上》是北宋程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春日江上景物为题材,首联写汀洲上新生的蒲草与嫩绿的柳枝,渔舟在春光里随桨轻漂;颔联绘云层遮日、风动竹楼帘幕之景;颈联述极目远眺见远山朦胧,随归船肆意畅游的兴致;尾联抒不惧蛟龙兴波、只惜清澈江水东流的情怀。全诗融情于景,语言质朴灵动,既展现了春日江景的鲜活与开阔,也体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新蒲嫩柳满汀洲,春入渔舟一棹浮”,以“新蒲”“嫩柳”两个带着春日生机的意象开篇,“新”“嫩”二字细腻地勾勒出草木初萌的鲜嫩姿态,“满”字则渲染出汀洲上春意弥漫的浓郁氛围。“春入渔舟”将春天拟人化,仿佛春天主动融入渔舟,而“一棹浮”既写出渔舟随波轻漾的动态,又透着悠然自在的意趣,整体展现出春日江景的鲜活与闲适,暗含诗人对春景的喜爱。颔联“云幕倒遮天外日,风帘轻飏竹间楼”,转写江上与岸边的景致。“云幕”喻指厚重的云层,“倒遮”一词极具画面感,写出云层低垂仿佛将天空中的太阳遮蔽的景象;“风帘轻飏”则以“轻飏”的动态,描绘出风中帘幕在竹林间的楼阁前轻轻飘动的柔美之态。一静一动,一远一近,既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又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致的细致观察与欣赏。颈联“望穷远岫微茫见,兴逐归槎汗漫游”,聚焦于远眺与情思。“望穷远岫”写出诗人极目远眺的动作,“微茫见”则描绘出远山在视野尽头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尽显悠远意境。“兴逐归槎”中,“兴”指兴致,诗人的兴致随着归来的木筏任意飘荡,“汗漫游”传递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放达之感,展现出诗人沉醉于江景、随兴所至的闲适心境。尾联“不畏蛟螭起波浪,却怜清泚向东流”,情感更为鲜明。“蛟螭”是传说中的水怪,诗人“不畏”其掀起波浪,显露出无所畏惧的胆气与超脱的胸襟;而“却怜清泚”中,“怜”字直抒胸臆,流露出对清澈流水的珍爱之情。一“不畏”一“怜”,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挑战的从容,又寄托了对纯净自然的珍视,暗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程颢《盆荷二首 其二》

下一篇:宋·程颢《是游也得小松黄杨各四本植于公署之西窗戏作五绝呈邑令张寺丞 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