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ǒu
chéng

朝代:宋作者:程颢浏览量:1
xián
lái
shì
cóng
róng
shuì
jiào
dōng
chuāng
hóng
wàn
jìng
guān
jiē
shí
jiā
xìng
rén
tóng
dào
tōng
tiān
yǒu
xíng
wài
fēng
yún
biàn
tài
zhōng
guì
yín
pín
jiàn
nán
ér
dào
shì
háo
xióng

译文

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富贵不惑贫贱亦是安乐,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逐句剖析

"闲来无事不从容":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

# 从容:不慌不忙。

"睡觉东窗日已红":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

# 觉:醒。

"万物静观皆自得":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

# 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静观:仔细观察。

"四时佳兴与人同":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

# 佳兴:好兴致。,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道通天地有形外":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

# 通:通达。,道: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

"思入风云变态中":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富贵不惑贫贱亦是安乐,

# 淫:放纵。

"男儿到此是豪雄":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 豪雄:英雄豪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偶成》是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诗歌形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理学思想。诗歌结构严谨,首联以日常生活起笔,描写贬官后的闲适状态;中间两联则着重展现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尾联升华至人生境界的探讨,完整呈现了宋代理学“乐天知命”的思想精髓。不过,这首诗偏重说理,在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上较为薄弱,情理和艺术方面都不太可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期间。作为一位修养深厚的理学家,诗人并未将个人仕途浮沉放在心上,而是展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诗中流露的闲适心境,实则源于其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深刻体悟,外在的从容淡定是内在明理悟道的结果。这首诗正是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学境界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描绘了诗人贬官后闲适的日常起居,全诗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理学思想,展现出宋代理学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思考,注重以归纳推理的方式宣扬理学思想。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生活从容不迫,醒来时已是红日满窗。这里的“闲”不是简单的悠闲,而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修养境界:保持心平气和,克制欲望杂念,达到“无生”的超脱状态。这种心境是通过长期修身养性获得的,体现了清静无为的最高境界。宋代程颢、程颐提出的理学修养步骤很好地诠释了这种“闲”:先明确目标,才能安定;安定后才能静心;静心后才能安稳;安稳后才能深思;深思后才能有所得。正是这样的修养过程,造就了诗人“无事不从容”的境界。诗中“睡觉东窗日已红”的描写,正是这种从容心境的外在表现,安睡到自然醒,窗外已是朝阳满照。前两句诗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因果关系:内在修养达到“闲”的境界,外在生活自然从容不迫。后文将进一步阐述这种修养境界带来的深远影响,阐释其中蕴含的理学思想。颔联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理学观点:世间万物虽然变化多端、形态各异,但只要静心观察,就能领悟其中永恒不变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含义不同。在程颢等理学家看来,万事万物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正是认识到这个不变的“理”,人们才能以平常心欣赏四季更迭的美景,与众人共享自然造化。程颢提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的著名论断,认为“格物”的关键在于让心中的认知与客观的“理”达成统一。要实现这种统一,就必须去除个人私欲(即“存天理,去人欲”),通过内心的修养来领悟真理。这种思想强调,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同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和道理。颈联深入阐释了“自得”这一精神境界。程颢在论述“道”时,总是将其与“形”相提并论。他借用《周易》中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的是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原理,这就是“道”;“形而下”则是指具体可见的事物,也就是“器”。道与器的关系密不可分:道蕴含在器中,而任何具体事物都体现着抽象的道理。这个“道”的范畴极其广大,涵盖天地万物、风云变幻、自然规律、社会现象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无所不通。诗中提到的“思”,就是指通过静心观察(即颔联所说的“静观”),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和抽象概括,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普遍真理。这种认知方式,正是理学家追求“自得”境界的重要途径。尾联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自弃”的处世准则。这种通过“格物致知”获得的修养功夫,指引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根据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他们认为“父子君臣”这些社会关系都是天定的法则。在他们看来,世间万物生来就有贵贱高低之分,就像人有君子小人之别,这些都是“天理”的体现。因此诗人倡导:身处富贵时要保持节制,安于贫贱时要自得其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能修炼到这样的境界:富贵时不骄奢放纵,贫贱时能安贫乐道,那就可以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是真正的大丈夫了。这种修养境界,正是理学家们所推崇的理想人格。

3. 作品点评

关于宋代哲理诗的艺术价值,历来评价不一。传统观点认为宋诗好发议论而缺乏诗味,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实际上,宋代许多哲理诗将深邃的思想与生动的意象完美结合,如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等名句,既蕴含深刻哲理,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理趣”的独特魅力。相比之下,程颢的《偶成》偏重说理而缺少形象支撑,加之其理学思想与当代价值观存在距离,确实显得较为抽象晦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程诗中“富贵不淫贫贱乐”与今人常说的“富贵不能淫”等语在字面上相似,但二者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已有显著差异,这正体现了古今价值观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言清闲无事而从容,卧起之时,东方之日已红矣。静观万物而思得于心。佳景四时而兴与人同。适道体之大,天地形影,风云变态,无所不至,莫有不通。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儿于此处立得定,岂不豪雄之丈夫乎?

清王相《千家诗新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寇准《奉和御制奉祀述怀歌》

下一篇:宋·程颢《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