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不从容":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
# 从容:不慌不忙。
"睡觉东窗日已红":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
# 觉:醒。
"万物静观皆自得":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
# 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静观:仔细观察。
"四时佳兴与人同":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
# 佳兴:好兴致。,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道通天地有形外":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
# 通:通达。,道: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
"思入风云变态中":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富贵不惑贫贱亦是安乐,
# 淫:放纵。
"男儿到此是豪雄":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 豪雄:英雄豪杰。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描绘了诗人贬官后闲适的日常起居,全诗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理学思想,展现出宋代理学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思考,注重以归纳推理的方式宣扬理学思想。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生活从容不迫,醒来时已是红日满窗。这里的“闲”不是简单的悠闲,而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修养境界:保持心平气和,克制欲望杂念,达到“无生”的超脱状态。这种心境是通过长期修身养性获得的,体现了清静无为的最高境界。宋代程颢、程颐提出的理学修养步骤很好地诠释了这种“闲”:先明确目标,才能安定;安定后才能静心;静心后才能安稳;安稳后才能深思;深思后才能有所得。正是这样的修养过程,造就了诗人“无事不从容”的境界。诗中“睡觉东窗日已红”的描写,正是这种从容心境的外在表现,安睡到自然醒,窗外已是朝阳满照。前两句诗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因果关系:内在修养达到“闲”的境界,外在生活自然从容不迫。后文将进一步阐述这种修养境界带来的深远影响,阐释其中蕴含的理学思想。颔联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理学观点:世间万物虽然变化多端、形态各异,但只要静心观察,就能领悟其中永恒不变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含义不同。在程颢等理学家看来,万事万物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正是认识到这个不变的“理”,人们才能以平常心欣赏四季更迭的美景,与众人共享自然造化。程颢提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的著名论断,认为“格物”的关键在于让心中的认知与客观的“理”达成统一。要实现这种统一,就必须去除个人私欲(即“存天理,去人欲”),通过内心的修养来领悟真理。这种思想强调,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同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和道理。颈联深入阐释了“自得”这一精神境界。程颢在论述“道”时,总是将其与“形”相提并论。他借用《周易》中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的是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原理,这就是“道”;“形而下”则是指具体可见的事物,也就是“器”。道与器的关系密不可分:道蕴含在器中,而任何具体事物都体现着抽象的道理。这个“道”的范畴极其广大,涵盖天地万物、风云变幻、自然规律、社会现象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无所不通。诗中提到的“思”,就是指通过静心观察(即颔联所说的“静观”),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和抽象概括,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普遍真理。这种认知方式,正是理学家追求“自得”境界的重要途径。尾联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自弃”的处世准则。这种通过“格物致知”获得的修养功夫,指引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根据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他们认为“父子君臣”这些社会关系都是天定的法则。在他们看来,世间万物生来就有贵贱高低之分,就像人有君子小人之别,这些都是“天理”的体现。因此诗人倡导:身处富贵时要保持节制,安于贫贱时要自得其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能修炼到这样的境界:富贵时不骄奢放纵,贫贱时能安贫乐道,那就可以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是真正的大丈夫了。这种修养境界,正是理学家们所推崇的理想人格。
3. 作品点评
关于宋代哲理诗的艺术价值,历来评价不一。传统观点认为宋诗好发议论而缺乏诗味,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实际上,宋代许多哲理诗将深邃的思想与生动的意象完美结合,如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等名句,既蕴含深刻哲理,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理趣”的独特魅力。相比之下,程颢的《偶成》偏重说理而缺少形象支撑,加之其理学思想与当代价值观存在距离,确实显得较为抽象晦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程诗中“富贵不淫贫贱乐”与今人常说的“富贵不能淫”等语在字面上相似,但二者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已有显著差异,这正体现了古今价值观的演变。
# 言清闲无事而从容,卧起之时,东方之日已红矣。静观万物而思得于心。佳景四时而兴与人同。适道体之大,天地形影,风云变态,无所不至,莫有不通。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儿于此处立得定,岂不豪雄之丈夫乎?
清王相《千家诗新校》
上一篇:宋·寇准《奉和御制奉祀述怀歌》
下一篇:宋·程颢《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