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nán

朝代:宋作者:程颢浏览量:4
nán
běi
lái
xiū
biàn
便
xiū
bái
pín
chuī
jìn
chǔ
jiāng
qiū
dào
rén
shì
bēi
qiū
rèn
wǎn
shān
xiāng
duì
chóu

译文

南来北往四处奔波,想休息便休息,白蘋在楚江的秋风中被吹得没有了踪迹。我并不是为秋天而悲感的人,还是任凭楚江两岸的山峦在傍晚相对而愁吧。

逐句剖析

"南去北来休便休":南来北往四处奔波,想休息便休息,

# 休便休:有休息之处就随遇而安地休息。

"白蘋吹尽楚江秋":白蘋在楚江的秋风中被吹得没有了踪迹。

#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白蘋:一作白苹。开白花的水上浮萍。

"道人不是悲秋客":我并不是为秋天而悲感的人,

# 悲秋客: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道人:修道的人,这里是诗人称自己。

"一任晚山相对愁":还是任凭楚江两岸的山峦在傍晚相对而愁吧。

# 晚山:即秋天黄昏时的山。,一任:听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淮南寺》乃宋代诗人程颢所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诗人于南来北往的漫漫旅途中,每遇可休憩之处,便欣然停歇,尽显随性洒脱。次句勾勒出一幅深秋江景,江面上白珋已然不见,唯有粼粼水波,烘托出深秋独有的萧索氛围。后两句借眼前之景抒发情怀。第三句,诗人直言自己并非那种逢秋便黯然神伤的寻常文人,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心境。末句则巧用拟人之法,赋予傍晚的秋山以人的情感,仿佛秋山相对而愁,饶有趣味。整首诗韵味悠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超脱尘世的高雅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淮南寺》乃宋代诗人程颢所作,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暂歇于淮南寺之际。彼时,诗人目睹秋江之中,白蘋被秋风尽数吹尽,由此触景生情,对人生的行止有所感悟,进而挥笔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来北往的旅途所见,营造出深秋江水萧瑟的氛围,体现出时节特征。诗人借这深秋之景,表达自己非“悲秋客”,不会因秋景伤感的心境,展现出超尘脱俗、淡泊闲适的气质,在对秋景与自身态度的描述中,蕴含着类似谈禅般对自然与心境关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洒脱、自在,不被外物左右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正衬:“白蘋吹尽楚江秋”。这句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白蘋被秋风吹尽,楚江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此句通过描绘凄凉的秋景,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南去北来休便休”的洒脱与无忧无惧。在普遍引发悲叹的深秋氛围中,诗人却毫无悲哀凄凉之感,秋景的萧瑟与诗人的安然适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诗人超尘脱俗的气质。拟人:“一任晚山相对愁”。此句赋予“晚山”以人的情感“愁”,将傍晚寂静的山峦拟人化为仿佛在相对发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悲秋客”眼中秋景的凄凉氛围,进而衬托出诗人自身超脱淡然,不为秋景所动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起笔颇为突兀,开篇便点明:无论行程是南来北往,亦或是北去南来,诗人皆随心所欲,想去则去,想歇便歇,毫无忧虑,尽显恬然适意之态。紧接着,第二句“白蘋吹尽楚江秋”顺势而下。仿佛是对首句的回应,诗人点明正是在这秋风萧萧、白蘋凋零殆尽的深秋时节,才有如此心境。尽管置身于秋气肃杀、万物凋零的氛围中,诗人却毫无悲哀凄凉之感,而是坦然自若,无忧无惧。本就“得休便休”的诗人,已然足够洒脱,再加之这后一句描绘的萧瑟秋景作为衬托,其超尘脱俗的气质愈发彰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悲秋”向来是一种传统。每当秋天来临,西风瑟瑟,枯叶纷纷飘落,这般萧条凄清的景象,极易引发诗人们对人生不如意的悲叹。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宋玉所作的《九辩》,开篇便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然而,此诗作者却截然不同,面对秋天,非但不悲,反而随遇而安、怡然自得。诗的前两句在叙述诗人这般不寻常的举止时,也悄然留下了一个引人思索的问号。诗的三、四句紧密承接前两句的意旨,“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在此处,诗人以“道人”自比,充分流露出对闲适悠然、飘逸洒脱且淡泊无求境界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南去北来休便休”,正是因为他并非那种见秋即悲的“悲秋客”,而是秉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态度的“道人”。所以,当众人皆因秋而生悲时,诗人内心自然毫无悲意,只任那傍晚的山峦相对含愁。此刻,诗人极目远眺,楚江两岸的山峦显得格外凄清寥落,仿佛在飒飒秋风中相对哀愁。实际上,晚山本无悲愁之意,在超脱淡泊的“道人”眼中,晚山亦不会悲愁。唯有那些心怀悲秋情绪之人,才会觉得晚山以及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悲叹哀伤之中。在此,诗人并未直接刻画愁容满面的“悲秋客”,而是巧妙地借助“悲秋客”眼中所见到的秋暮凄凉之景,来侧面描绘“悲秋客”,如此写法,更凸显出诗人超然物外、潇洒飘逸的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程颢是宋代的理学家,是讲究“自强不息”的,为什么这首诗反映出随遇而安,流连忘返的思想呢?不,这首诗不是主张流连忘返,而是不凝滞于物,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当众人对秋兴悲的时刻,能超然物外,不以心为形役,这正是诗人的自强不息处。没有这个克制工夫就随波逐浪,流连忘返了。

西北大学教授贾三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卢沟》

下一篇:宋·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