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陂堤上四徘徊":在月陂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
# 四徘徊:谓东西南北来回行走。,月陂: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
"北有中天百尺台":北面拥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
# 中天:天中,空中。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切事物已随秋天节气而发生变化,显出萧条的迹象,
# 秋气:秋日萧条、肃杀之气。,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一樽聊为晚凉开":暂且趁着水边傍晚的凉意,畅饮几杯。
# 樽:酒杯。
"水心云影闲相照":水中云影悠闲自相映照,
# 水心:水中。
"林下泉声静自来":林下泉水声从寂静中传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世事繁杂何必计较太多,
# 何足计:哪里值得计较。,无端:谓人世问的事很繁杂,没有头绪。
"但逢佳日约重陪":只要遇到好的时节,便和朋友相约,再来游玩一番。
# 重陪:再次伴随。,约:邀请。,日:一作节。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与理趣的诗。全诗以工整对仗、和谐声韵,生动描写了秋水、秋气等景致,营造出恬静清新的意境,尽显诗人寓理于景的创作巧思。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登上月陂堤,眼前的自然景色触发了内心的情感,而内心的情感又融入到对景色的描写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契合与共鸣。
3. 分段赏析
首联“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写在天朗气清、月华如水的秋夜,诗人漫步月陂堤岸,悠然徘徊间,北望可见中天百尺高台,巍峨耸立,与月色相融,触发了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灵感,景与情自然交融。颔联“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中,诗人直面秋气肃杀,万物凋零的自然规律,却未如欧阳修般悲秋叹惋,反而以“闲来无事不从容”的豁达心境,悠然斟酒,在晚凉中寻得乐趣。“改”字道尽秋意对万物的浸染,“开”字则生动展现诗人举杯的洒脱姿态,对仗工整,言简意赅。颈联“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堪称神来之笔。诗人以“闲”“静”二字为诗眼,将内心的从容闲适外化为自然之态。水面云影悠然映照,林下泉声静谧流淌,这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诗人移情于物,将自我心境投射于天地间。“泉声静自来”更是打破常规,以逆向思维演绎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凸显出诗人超脱世俗、远离名利纷扰的惬意。尾联“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诗人直抒胸臆,传递出深邃的人生哲理。他看透世事繁杂无绪,主张不必斤斤计较,倡导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邀约知交,佳节重游,举杯畅饮,这份洒脱与豁达,正是程颢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智慧感悟。全诗通过细腻的景致描绘、精妙的对仗技巧,将个人心境与自然之美、人生哲理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4. 作品点评
程颢笔下的月陂堤畔,林泉含情,云水寄意。潺潺泉声、悠悠云影,皆为其精神世界的外化。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超凡入圣、清静自如的理想之境。全诗韵律流转和谐,对仗工稳精妙,尽显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与哲思美。
# 言登堤四望,有中天之台,在北而最高也。但见万物逢秋而萧然,一樽向晚而可酌。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泉流之声,秋色犹可观也。末言世事多端,何足计较?但逢佳节,不厌登临,重陪玩饮,可也。
清王相《千家诗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