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zhū
chún
xià
péng
lái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1
zhū
chún
xià
péng
lái
jiā
shí
jìn
zǎo
méi
huā
qíng
wèi
jiǔ
ān
pái
zhī
tóu
kāi
wèi
kāi
hún
duàn
hèn
nán
cái
xiāng
xīn
xiū
jiàn
cāi
guǒ
zhī
xùn
shì
xiān
cái
fáng
mèng
lái
zhū
chún
xiāng
jiān
wèi
zhī
dào
guà
lǐng
nán
wèi
zhī
méi
huā
shǐ
使
shí
èr
yuè
bàn
fāng
chū

译文

她朱红的唇、玉色的羽翼,自蓬莱仙山翩然而至。恰逢早梅含苞的时节。对梅花的怜惜之情,早已在心底反复酝酿。可枝头花苞迟迟未绽。神魂欲裂,怨恨难以排遣。唯愿梅花莫要猜疑我的赤诚之心。若你知晓何逊的咏梅诗才堪称仙才。何不入我梦境一叙。这种鸟儿朱红的唇、玉色的羽毛,湖湘一带称其为“倒挂子”,岭南地区则唤作“梅花使”,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前后才会现身。

逐句剖析

"朱唇玉羽下蓬莱":她朱红的唇、玉色的羽翼,自蓬莱仙山翩然而至。

# 朱唇玉羽:湖湘间谓之倒挂子,岭南谓之梅花使,十二月半方出。

"佳时近早梅":恰逢早梅含苞的时节。

"惜花情味久安排":对梅花的怜惜之情,早已在心底反复酝酿。

"枝头开未开":可枝头花苞迟迟未绽。

"魂欲断":神魂欲裂,

"恨难裁":怨恨难以排遣。

"香心休见猜":唯愿梅花莫要猜疑我的赤诚之心。

"果知何逊是仙才":若你知晓何逊的咏梅诗才堪称仙才。

"何妨入梦来":何不入我梦境一叙。

"朱唇玉羽":这种鸟儿朱红的唇、玉色的羽毛,

"湖湘间谓之倒挂子":湖湘一带称其为“倒挂子”,

"岭南谓之梅花使":岭南地区则唤作“梅花使”,

"十二月半方出":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前后才会现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朱唇玉羽下蓬莱》是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的一首词,以空灵婉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仙鸟栖梅、情思缱绻的画卷。全词借物抒怀,将自然意象与人文典故交织,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雅致情致与哲思。上片主要写景,仙凡邂逅与自然隐喻​;下片主要抒情,情欲挣扎与历史回响​​。以鸟、梅、梦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充满禅意的生命图景:仙禽的翩然而至与倏然隐去,梅开的迟疑与香心的坚守,梦境的虚幻与情思的真挚,在矛盾中达成微妙的平衡。词中“未开”的遗憾与“入梦”的释然,共同指向一种“刹那即永恒”的审美体验——正如梅花终将在某个清晨绽放,所有的怅惘终将在诗意中得到救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朱唇玉羽”​​:以瑰丽色彩赋予鸟禽神性,暗合注释中“倒挂子”“梅花使”的别称,暗示其与梅花共生共舞的灵性。“蓬莱”​​是道教仙山,象征超然物外;与“早梅”(人间物候)并置,构建仙凡交织的奇幻空间。仙禽降临,似为报春使者,但“佳时近早梅”暗含时序未至的微妙——梅花将开未开,呼应后文“枝头开未开”的怅惘。“惜花情味久安排。枝头开未开。​​”对梅花的怜惜之情早已深埋心底,而今枝头花苞迟迟未绽。​​“久安排”用拟人化手法,将抽象情思具象化为精心筹备的等待,凸显执着之深。​​“开未开”​​矛盾修辞,既写自然物候的迟疑,又隐喻心事成空的焦虑,为下阕情感爆发蓄势。惜花之情实为惜时、惜缘——梅花迟开,暗指所求之人或理想境界的缺席。​​下阕​​,“魂欲断”​​较上阕“惜花”更显激烈,从隐忍转为撕裂,情感张力陡增。“恨难裁”化用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绵密愁绪,却以“裁”字赋予动态,似欲斩断而不得。​​“香心休见猜”​​转向对梅花的剖白,以“香心”(梅花高洁)自喻,祈求理解,暗含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承上启下,将自然意象转向内心独白,为结句的典故化用铺垫。南朝诗人何逊以《扬州法曹梅花盛开》闻名,后世称其咏梅为“仙才”。李之仪反用其意,非赞梅花如诗,而是以诗才自喻,暗示自己与梅花(或知音)本应神交。​​“入梦来”收束全篇于虚实之间——现实中的梅花未开、仙禽不至,唯借梦境超越时空阻隔,与理想境遇相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之仪《鹧鸪天·节是重阳却斗寒》

下一篇:宋·李之仪《浣溪沙·再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