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o
shì
jìn
·
·
chūn
dào
chū
qíng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1
chūn
dào
chū
qíng
zhèng
shì
xiǎo
lóu
shí
jié
liǔ
yǎn
xiàng
rén
wēi
xiào
bàng
lán
gān
kān
zhé
shān
nóng
dàn
suǒ
yān
fēi
méi
xìng
bàn
míng
miè
jiǎ
chén
zuì
dài
guī
shí
xié
yuè

译文

春雨初霁的春日,正是适合在小楼赏景的时节。柳叶如眼般舒展,含笑望着行人,柳枝轻倚栏杆,仿佛在邀请人折取。暮色中的远山被烟霭笼罩,梅杏花影在朦胧中时隐时现。且持玉杯畅饮,莫要推辞这醉意,待到归家时,已是斜月当空。

逐句剖析

"春到雨初晴":春雨初霁的春日,

"正是小楼时节":正是适合在小楼赏景的时节。

"柳眼向人微笑":柳叶如眼般舒展,含笑望着行人,

"傍阑干堪折":柳枝轻倚栏杆,仿佛在邀请人折取。

"暮山浓淡锁烟霏":暮色中的远山被烟霭笼罩,

"梅杏半明灭":梅杏花影在朦胧中时隐时现。

"玉斝莫辞沉醉":且持玉杯畅饮,莫要推辞这醉意,

"待归时斜月":待到归家时,已是斜月当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好事近》是宋代词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雨后初晴的楼台春色,以“柳眼向人微笑”拟人化笔法点染盎然生机,暗含赏春的闲适意趣;下片转笔暮色中的远山烟霭与半隐半现的梅杏,借虚实相映的景致烘托朦胧幽寂之美,末句以“莫辞沉醉”“待归斜月”收束,将沉醉春光与惜时恋景之情绾合。全词炼字精巧,意象清雅,通过明暗交织的景物描写与含蓄深婉的情感流露,既展现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又于疏淡笔墨中透出对韶华易逝的淡淡怅惘,意境空灵而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春到雨初晴,正是小楼时节”以时空定位开篇,将读者引入雨后初霁的春日图景。“春到”点明时令,“雨初晴”通过天气的转折营造清新氛围,而“小楼”作为文人抒情的典型空间,既暗示了观景的视角,又为全词奠定了细腻婉约的基调。此句虽未直接言情,却以“小楼时节”的含蓄表述,暗喻词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闲适心境的契合。“柳眼向人微笑,傍阑干堪折”延续春日意象,以拟人手法赋予柳枝以生命。“柳眼”指新芽初绽的柳叶,如美人含情的眼眸,与“微笑”呼应,生动展现出柳枝的婀娜姿态。“傍阑干堪折”化用折柳送别的传统意象,但此处并非实写离别,而是通过“堪折”的虚拟语气,将自然景物的可赏性与文人的雅趣结合,暗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欲折未折”的含蓄表达,与李之仪“语尽而意不尽”的创作主张一脉相承。“暮山浓淡锁烟霏,梅杏半明灭”转入暮色描写,展现出画面层次的丰富性。“暮山浓淡”以水墨写意手法勾勒山峦轮廓,“锁烟霏”则通过拟人化的“锁”字,将流动的烟雾定格为静态屏障,增强了暮色的朦胧感。“梅杏半明灭”进一步以细节深化意境:梅花与杏花在暮霭中若隐若现,“半明灭”三字既符合视觉真实,又暗合词人对时光流逝的微妙感慨。此句通过光影的对比,将自然景物的动态与静态交织,营造出“似有还无”的诗意空间。“玉斝莫辞沈醉,待归时斜月”以劝酒作结,将抒情推向高潮。“玉斝”作为玉制酒器,象征着饮酒的高雅与庄重,“莫辞沈醉”则以豪迈的口吻打破前文的含蓄,暗示词人在美景前的忘情。“待归时斜月”点明时间的推移,从傍晚到深夜,斜月的出现既呼应了前文的暮色,又以“斜”字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意象。此句通过“沈醉”与“斜月”的对照,将短暂的沉醉与永恒的时空形成张力,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与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之仪《减字木兰花·得金陵报,喜甚,从赵景修借酒》

下一篇:宋·李之仪《蝶恋花·为爱梅花如粉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