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藏春":小楼中藏着春天的气息,
"闲窗锁昼":窗棂锁住了白日的喧嚣,
"画堂无限深幽":画堂之内深邃幽静,仿佛与世隔绝。
"篆香烧尽":篆香渐渐燃尽,
#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日影下帘钩":日影悄悄移过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亲手栽种的江梅长势渐好,
# 更:《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作“渐”。,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又何必、":又为什么一定要,
"临水登楼":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 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无人到":这里空无一人,
# 无人:没有人。
"寂寥浑似":寂静得就像,
# 浑似:完全像。浑,《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作“恰”。
"何逊在扬州":当年何逊在扬州时的那份孤寂。
# 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从来":自古以来,
"知韵胜":梅花就以其风韵著称,
#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堪,《历代诗余》作“禁”。
"不耐风揉":难以承受风吹。
#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更谁家横笛":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
#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吹动浓愁":吹动了我的愁绪。
"莫恨香消雪减":不要怨恨梅花因季节变换而香气渐淡,花瓣凋零,
# 雪:《历代诗余》作“玉”。,莫恨:不要怨恨。
"须信道、":要知道,
# 须信道:要相信。
"扫迹情留":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四印斋本《漱玉词》注:一作“迹扫”。
"难言处":最难言说的,
"良宵淡月":是那些良宵淡月之下,
"疏影尚风流":稀疏的梅影依旧展现出它独有的风流韵味。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中以凋残梅枝映射了作者当下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塑造出傲世独立、不合流俗的文人形象,彰显其遗世独立的高洁品格。
2. 写作手法
互文:“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藉"与"揉"在此处构成互文关系,共同传达出践踏、摧残的深层含义。梅花虽素有傲雪凌霜之姿,但究其本质仍是柔弱的花卉,终究难以抵御风雨的侵袭与蹂躏。这种脆弱性正是花之宿命的写照。由落梅的飘零境遇,作者思绪万千,引申出多重联想,使得文意表达呈现出委婉曲折的艺术效果。双关:“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难言处"概括了下阕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同时可能暗含着与作者个人经历相关的双重含义。设想一个静谧的良宵,清幽的月色洒落,映照出梅枝疏朗横斜的曼妙姿态。这姿态不仅展现出梅花的清雅俊逸,更仿佛传递着它飘零之后仍留存的一缕情思。借物抒情:“手种江梅更好”黄昏时分,词人见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江梅,忽然感到欣慰。“更好”二字,既包含对梅花品格的赞赏,也暗含对自身孤独生活的自我安慰。用典:“何逊在扬州”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何逊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李清照在此借用何逊之典,暗含自况——她与梅花、与何逊一样,都因孤独寂寞而对某种事物产生执着的寄托。
3.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未直接提及主题,而是通过“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展开,描绘了一处幽静隐秘的居所。这一手法被古人称作“先盘远势”,即先营造开阔深远的抒情空间,再逐步引入主题。“小阁”指闺阁,是女子的生活空间;“闲窗”则暗示室内外环境的安静。这里的“藏”与“锁”形成了互文,既写春光与白昼被“藏”于小阁,“锁”于闲窗之内,又暗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与活力被幽闭在这狭小空间里。表面上是写环境之幽静,实则暗示其内心的寂寥。唐宋时期富贵之家的内室常与厅堂相连,而“小阁设画堂里侧”,进一步强化了封闭感。词人通过篆香燃尽、日影移至帘箔等细节,暗示时间的流逝,而黄昏将近,则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从“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意象,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是上层社会中富贵而安闲的妇女,但环境的过分冷清,也透露出其生活的孤寂。“手种江梅更好”是词意的关键转折,标志着词人从环境描写转向咏物抒情。黄昏时分,词人见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江梅,忽然感到欣慰。“更好”二字,既包含对梅花品格的赞赏,也暗含对自身孤独生活的自我安慰。为何词人偏爱“手种江梅”?因它承载了词人的情感寄托。种花、赏花的过程中,自然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故而她不再需要登楼临水、刻意追求风月之景。此时,词人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由外在的赏景转向内心的观照。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在这里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的典故。何逊是梁代著名诗人,因酷爱梅花而写下《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其痴迷程度为后人称道。李清照在此借用何逊之典,暗含自况——她与梅花、与何逊一样,都因孤独寂寞而对某种事物产生执着的寄托。词人并未停留在对梅花的客观描写,而是通过它抒发人生感悟。“从来知韵胜”是对梅花形神兼备的最高赞美,但笔锋一转,写梅花命运多舛——“藉”与“揉”互文,暗指梅花虽娇弱,却难免遭受风雨摧残。由落梅之景,词人自然联想到古曲《梅花落》,这既是对眼前景象的联想,也是一种情感投射。落梅之凋零引发浓愁,难以排遣。但词人并未沉溺于哀伤,而是试图自我解脱:“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她认为,即使梅花凋谢,其精神与情感依然留存。“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不仅写梅花即使在凋零后,其影仍存风韵,更象征一种精神品格——即便命运多舛,依然保持高洁、孤傲的姿态。词人在此赞美梅花的同时,也寄寓了自身的生命态度:在苦难中坚守自我,对人生仍保持乐观信念。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咏梅词中,词人巧妙地通过物象来寄托情感,将自身身世之感自然融入对梅花的咏叹之中,其主观抒情的特点十分鲜明,实现了意境与情感的高度融合,达到了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让人难以分辨它究竟是单纯的咏物之作,还是词人借物进行的自我情感写照。与李清照那些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以及悲苦生活情绪的作品相类似,这首词在用词上十分精巧新颖,表意深沉委婉且曲折有致,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音韵和谐优美且音调低沉婉转,极具女性情感细腻、表达柔美的特质,鲜明地体现出李清照基本的艺术风格特色。
上一篇:宋·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