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床纸帐朝眠起":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
# 纸帐:茧纸做的帐子。,藤床:藤条编织的床。
"说不尽无佳思":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
"沉香断续玉炉寒":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香炉的温度也就凉了,
# 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沉香:薰香的一种。
"伴我情怀如水":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凄凉孤寂。
"笛声三弄":《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
#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曲名,或称“梅花引”。
"梅心惊破":春天虽然来临了,
#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多少春情意":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小风疏雨萧萧地":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
#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又催下千行泪":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吹箫人去玉楼空":明诚既逝,人去楼空,
# 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肠断与谁同倚":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一枝折得":今天折下梅花,
# 一枝折得: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人间天上":寻遍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竟无一人可供寄赠。
"世人作梅词":世人写梅花的词,
"下笔便俗":一落笔就显得很俗气。
"予试作一篇":我试着写了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才知道前人说的话不假呀。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词人描绘了晨起后的孤寂之景、室外的凄凉之状,借梅笛、小风疏雨、折梅等意象,表达了丈夫赵明诚离世后自己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往昔深情的追忆与无尽长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借梅花被笛音催绽之景,抒发内心曾有的刹那波澜,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将对亡夫的思念融入春景。用典:“吹箫人去玉楼空”用秦穆公女弄玉与箫史的典故,以箫史比拟赵明诚,表明丈夫已逝,人去楼空,纵有美景也无人共赏,借典故含蓄委婉地抒发对亡夫的怀念,增添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正衬:“小风细雨,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景衬哀情,用门外细雨烘托门内伊人泪如雨下的悲伤,借景传递悼亡的沉痛。开门见山:“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篇直接道出寡居晨起后的愁绪,毫无铺垫与迂回,直白袒露内心的凄苦,让读者迅速进入词人所营造的哀伤氛围,点明主旨,奠定全词基调。照应:“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以汉代横吹曲《梅花落》照应咏梅命题,借笛曲催绽梅花,既呼应题目中的“梅”,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梅花及相关情思的描写,使前后内容紧密相连,结构严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伴我情怀如水”,以“水”的平静、清冷、无形且绵绵不绝,衬托词人内心悲苦的深沉、静谧与无尽,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用外物特性强化主体情感,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其孤寂。化用: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词人折梅却“没个人堪寄”,借古人赠梅寄情表达自己对亡夫的思念无处安放,以古事写今情,拓展了情感深度与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具韵味。比拟:“吹箫人去”用箫史比拟赵明诚,将赵明诚的形象与仙人箫史相连,赋予其超凡脱俗气质,如今“人去楼空”,更突出丈夫离世后词人的怅惘,借比拟使情感抒发更形象生动。联想:“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词人由悠扬的《梅花落》笛曲,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在笛音催发下纷纷绽放,仿佛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重展现词人自身的凄清孤苦之境。开篇“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直白袒露寡居的苦涩,毫不迂回,将清晨从藤床纸帐间起身,满心尽是愁绪、毫无愉悦之感的状态如实托出。接着,“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巧妙引入汉代《梅花落》曲,紧扣咏梅主题,仿若笛音悠扬,催开万树梅花,捎来春的讯息,令人不禁联想园中的梅花盛景。而“梅心惊破”四字尤为精妙,不单体现词人在遣词造句上的巧思与创新,更含蓄地折射出她内心曾被瞬间撩动的情感涟漪,闻笛而思人,见梅便盼春,这般情思于她词作中屡见不鲜。彼时屋内,唯有袅袅香烟时断时续,以及香烟燃尽的玉炉静静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以水喻悲苦,把抽象无形的哀伤具象成可感的形象,让读者深切体悟那份孤寂。下阕径直正面抒发悼亡的沉痛情意,词境由晴转雨,起伏间意脉连贯流畅。“小风”一句,巧妙融合外境与内境,门外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门内伊人独坐枯守,泪如雨下,以雨为引,催落泪水,借雨烘托泪意,将情感的层层递变清晰呈现,步步深入,愈发深刻。只是起初为何“无佳思”,为何“情怀如水”,又为何泪落千行,皆未直言。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主旨,道出对亡夫的深切怀念。此处“吹箫人去”巧用秦穆公女弄玉与夫箫史的典故,以箫史指代赵明诚,如今明诚已逝,人去楼空,即便梅花烂漫,又有何人能与她凭栏共赏?词人继而追忆往昔循城远观、踏雪寻梅的美好过往,心中满是怆然。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给范晔的典故,传递出浓重的哀思。想当年陆凯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折梅赋诗相赠,可如今词人折下梅花,寻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竟无一人可寄,“人间天上”四字,道尽寻觅的艰辛;“没个人堪寄”,写尽怅然若失的伤痛。全词于此收尾,虽戛然而止,然那一曲哀伤之音,却久久萦绕不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精妙非凡,多处亮点令人赞叹。化用典故时,不着痕迹,仿若原创,毫无生硬之感;借咏梅寄托悼亡情思,二者融合无间,相得益彰。大胆采用口语融入词作,表面通俗,实则以俗蕴雅,别具一格。同时,巧妙以景衬情,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理精细交织,勾勒出孤寂凄婉的意境氛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击人心,感人至深。
# 此词从王半塘《漱玉词》本《历代诗徐》调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编》并作《孤雁儿》、《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词乃悼亡之词,序文与原意无涉,且清照咏梅之作颇多,所云试作一篇,亦不合,因不录序。
近代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
#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序中说明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从表达上看,是把梅作为全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现代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
# 易安《孤雁儿》咏梅词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类薛能《折杨柳》诗序,而其词不过云:“(略)”。词语陈熟,内容单调,且其所以病少游者皆有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其词“究苦无骨”者是也。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近代罗忼烈
# 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现代罗敏中
上一篇:宋·李清照《失调名》
下一篇:宋·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