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mèng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1
xiǎo
mèng
suí
shū
zhōng
piāo
rán
niè
yún
xiá
yīn
yuán
ān
shēng
xiè
hòu
è
绿
huá
qiū
fēng
zhèng
lài
chuī
jìn
jǐng
huā
gòng
kàn
ǒu
chuán
tóng
shí
zǎo
guā
piān
piān
zuò
shàng
miào
jiā
cháo
dòu
guǐ
biàn
huó
huǒ
fēn
xīn
chá
suī
fēi
zhù
gōng
rén
shēng
néng
guī
jiā
lái
liǎn
zuò
yǎn
shēn
yàn
xuān
huá
xīn
zhī
jiàn
niàn
niàn
yóu
jiē

译文

早晨稀疏的钟声催我入梦乡,飘飘身轻登云霞。有缘碰上安期生,又意外遇到仙女萼绿华。哪知秋风太无理,吹尽了太华峰头玉井花。一起看大如船的莲藕,一起品尝大如瓜的枣。座上宾客无不风度潇洒,意气高妙词语更佳。嘲笑争辩谈怪论,旺盛的火焰上用新茶作分茶之戏。不是辅佐天帝建功业,却是自有欢乐无边涯。人生如果能够这样过,何必一定要回家。梦醒后敛掩衣襟,捂住双耳驱走让人厌烦的喧哗声。明知梦境难亲见,想想还是惋惜它。

逐句剖析

"晓梦随疏钟":早晨稀疏的钟声催我入梦乡,

# 疏钟:稀疏的钟声。

"飘然蹑云霞":飘飘身轻登云霞。

# 蹑:踩,踏。一作“跻”。

"因缘安期生":有缘碰上安期生,

# 安期生:秦时仙人。《列仙传》:“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鸟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浪而还。立祠阜乡亭海边十数处云。”,因缘:依仗,凭借。

"邂逅萼绿华":又意外遇到仙女萼绿华。

# 萼绿华: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女。《真诰》卷一:“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之中,辄六来过耳。云本姓罗。赠权诗一篇,并致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石条脱各一枚。”,邂逅:不期而遇。

"秋风正无赖":哪知秋风太无理,

# 无赖:没有道理,不凑趣,恶作剧。

"吹尽玉井花":吹尽了太华峰头玉井花。

# 玉井花:传说中神奇的莲花。韩愈诗《古意》:“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共看藕如船":一起看大如船的莲藕,

"同食枣如瓜":一起品尝大如瓜的枣。

# 食枣如瓜:《史记·封禅书》:“李少君曰: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居蓬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翩翩坐上客":座上宾客无不风度潇洒,

# 翩翩:风度潇洒。

"意妙语亦佳":意气高妙词语更佳。

# 意妙:一作“貌妍”。

"嘲辞斗诡辩":嘲笑争辩谈怪论,

# 诡辩:言语奇特机智。,斗:竞争,竞赛。,嘲辞:嘲谑的话语。

"活火分新茶":旺盛的火焰上用新茶作分茶之戏。

# 分新茶:用新茶作分茶之戏。一作“烹新茶”。,活火:旺盛的火焰。《因话录》卷二:“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虽非助帝功":不是辅佐天帝建功业,

# 帝:天帝。一说皇帝,亦通。

"其乐莫可涯":却是自有欢乐无边涯。

# 莫可涯:无涯,无穷尽。一作“何莫涯”。涯,边际,极限。

"人生能如此":人生如果能够这样过,

"何必归故家":何必一定要回家。

# 归故家:回到旧家。一作“故归家”。

"起来敛衣坐":梦醒后敛掩衣襟,

# 敛衣:敛掩衣襟,即整装以示肃敬。

"掩身厌喧哗":捂住双耳驱走让人厌烦的喧哗声。

"心知不可见":明知梦境难亲见,

"念念犹咨嗟":想想还是惋惜它。

# 咨嗟: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晓梦》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诗。该诗描绘了神仙境界里仙人们自在逍遥的生活场景,既展现出诗人对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又透露出其寻求精神解脱未果的苦闷心绪,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厌弃。整首诗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营造出浪漫氛围,诗境宏阔、风格洒脱飘逸,充满超凡脱俗的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首记梦诗,且为李清照现存唯一的记梦诗作,其创作年份难以确切考证。部分研究者判定此诗为南宋灭亡、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依据是诗中“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等语句,认为在故家沦陷、无家可归的背景下,这些话语更显沉痛。但也有观点指出,不能完全排除李清照在南渡之前,离家时间较长时,同样有可能发出这样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诗。描绘了作者早晨睡醒前梦中的游仙经历,展现了神仙境界里仙人们逍遥自在的生活,借此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寻求精神解脱无果的苦闷,暗含对现实社会的厌恶,全诗诗境开阔,风格洒脱飘逸。

2. 写作手法

想象:“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等句,作者展开丰富想象,描绘自己在梦境中随着钟声,如仙人般轻盈地踏着云霞而行,与传说中的安期生、萼绿华相遇。后续“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等,更是想象与仙人们一同观赏巨大的莲藕、品尝硕大的仙枣,还相互戏谑、分茶为乐。通过这些想象,构建出奇幻美妙的神仙世界,生动展现了作者内心憧憬的理想生活图景。

3. 分段赏析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四句是对入梦遇仙情景的描写。“晓梦随疏钟”点明时间与入梦缘由,拂晓前作者一度醒来,又在舒缓轻柔、颇具催眠效果的“疏钟”声中再次进入梦境;“飘然蹑云霞”描绘出梦中自身轻盈飘忽、踏云而上的姿态,从飘飘欲仙自然过渡到梦见仙人。在众多仙人中,作者选取人们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绿华,或许因同为女性,作者对邂逅萼绿华尤其感到欣喜,简单几笔便勾勒出奇幻美妙的入梦场景。“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四句巧妙化用典故来展现仙境生活。“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以拟人化的“无赖”形容秋风,赋予其肆意之感,描绘玉井莲花被秋风尽数吹落的画面;接着由莲花自然联想到莲藕,借用韩愈笔下“玉井莲开花高达十丈”的夸张描写,顺理成章地想象其根藕大如船;再从藕说到枣,巧妙融入李少君描述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典故,比例协调,自然流畅。这些描写生动展现出与仙人们共处时兴奋愉悦、充满奇幻色彩的情景。“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四句着重刻画诸仙座中人物的志趣风貌与活动场景。“翩翩坐上客”描绘出仙人风度翩翩的外在形象,“意妙语亦佳”则突出其思维巧妙、言辞精妙的内在特质;“嘲辞斗诡辩”展现仙人们以嘲谑之语、诡谲之辩相互逗趣取乐的情景,足见其思维敏捷;“活火分新茶”描绘众人围坐,以旺盛之火烹煮、分饮新茶的闲适场景,将仙人聚会时意趣、言语、思辨、雅好等方面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虽为梦中幻境,实则是作者自身理想生活的投射,故而叙述饱含热情。“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四句抒发了作者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与感慨。通常此类意识会在梦醒后产生,作者在此以感慨直接抒情,省略从梦中惊醒的具体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连贯,过渡毫无痕迹,又精简了笔墨。这几句直白地表达出作者认为即便不能像辅佐帝王般建立丰功伟绩,身处仙境的快乐也无可比拟,进而发出若人生能如此逍遥自在,不必回归现实故家的慨叹,深刻体现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四句补写作者醒来后的状态与内心感受。“起来敛衣坐”描绘梦醒后正襟危坐的动作,“掩耳厌喧哗”中的“喧哗”暗指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利得失纷争不休的喧嚣与纷扰,通过将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嘈杂相对比,强化对现实的厌恶之感;“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则刻画了明知梦境虚幻不可重现,却依旧念念不忘、连连叹息的矛盾心理,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角度,真实而深刻地展现出作者对梦境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风格飘逸超凡,尽显豪迈洒脱之态。诗歌通过意象与情感表达,展现诗人对个性自由的强烈追求,以及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追求精神解脱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闷,和对封建束缚的反抗。此诗以美好的梦境寄托志趣与理想,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现实的无奈。在构思上,该诗或许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启发。但与李白诗结尾展现出的傲然风骨不同,此诗结尾更多流露出作者无奈的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笔意亦欲仙。

明赵世杰《古今女史》诗集卷二

# 诗秀朗有仙骨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 这诗飘然而有仙骨,具有豪迈洒脱的特色……表现了诗人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没有桎梏、没有羁绊的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的苦闷心情和对封建束缚的反抗。

现代王延梯《李清照评传》

# 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兼呈李白》两诗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从诗的内容上说:都是表示作者厌恶现实,想脱离尘俗,去到想象的天国里讨生活,凭空的虚构出若有其事的神仙境界。从描写的投巧上说:三诗都是脑子里的幻想,写得迷离恍惚,含有一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其中,几乎疑是真事,而不觉是置身于虚无飘渺中。从作者的背景上说:他们三人均生当乱世,社会扰攘的时代,李白的浪迹江湖,杜甫的穷愁潦倒,清照老寡凄凉,对于国家,对于身世,无一不感到辛酸凄惨,因此有这冥想的诗篇。况且他们同是天才的大诗人,写出来的诗有不期然而然的暗合,实非偶然呢!

现代王璠《李清照研究丛稿·李清照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失调名·犹将歌扇向人遮》

下一篇:宋·李清照《失调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