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jiāng
nán
·
·
chéng
èr
shǒu​

朝代:近现代作者:叶圣陶浏览量:1
chéng
máo
lìn
nóng
jiā
mén
wài
liú
dōng
zhù
shuǐ
chūn
lái
yǐn
bái
huā
xià
bǎo
tīng
chéng
绿
tiān
kuān
zhú
shēn
cóng
suí
chù
shì
yīn
huó
shuǐ
chán
yuán
jiā
duō
duān

译文

回忆成都的时光,曾在农家租下一间茅屋居住。门外有条潺潺的流水,始终向东流淌不息,春日里,茅屋被雪白的梨花环绕,若隐若现。夏日到来,耳边满是青蛙此起彼伏的欢唱,听也听不够。回忆成都的时光,眼前便是绿野连天、辽阔无边的景象。一丛丛茂密的慈竹,随处可见,桤树的树荫下,活水潺潺流淌,清冽动人。这乡间的种种佳趣,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逐句剖析

"成都忆":回忆成都的时光,

"茅屋赁农家":曾在农家租下一间茅屋居住。

"门外系流东注水":门外有条潺潺的流水,始终向东流淌不息,

"春来屋隐白梨花":春日里,茅屋被雪白的梨花环绕,若隐若现。

"入夏饱听蛙":夏日到来,耳边满是青蛙此起彼伏的欢唱,听也听不够。

"成都忆":回忆成都的时光,

"绿野际天宽":眼前便是绿野连天、辽阔无边的景象。

"慈竹深从随处是":一丛丛茂密的慈竹,随处可见,

"桤荫活水自潺湲":桤树的树荫下,活水潺潺流淌,清冽动人。

"佳趣颇多端":这乡间的种种佳趣,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江南·成都忆二首》是叶圣陶创作的组词作品,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呈现了成都郊野的自然风貌与生活意趣。第一首以“茅屋赁农家”为切入点,勾勒出田园生活的恬淡场景:屋外溪流蜿蜒,春日梨花掩映,夏夜蛙声盈耳,通过视听结合的意象组合,传递出与自然共处的闲适感。第二首视野更为开阔,以“绿野际天宽”统领全篇,描绘慈竹丛生、桤木垂荫、活水潺潺的川西平原景致,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凸显出巴蜀地域特有的生态意蕴。两首词均以白描手法捕捉生活细节,如“门外系流”“桤荫活水”等句,既体现词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也暗含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作品在写景中融入个人体验,如“入夏饱听蛙”的直述与“佳趣颇多端”的喟叹,形成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展现了战时文人于动荡中寻觅心灵栖居的微妙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笔名有叶锦、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全国性抗战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1949年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散文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健美。教育上,他主张引导和启发的教学,对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规范化有独到见解。茅盾认为他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代表作有《火灾》《线下》《倪焕之》等。著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成都忆,茅屋赁农家”,以平实语言点明回忆对象与居所特征,呼应叶圣陶在成都期间多次迁居农舍的经历,如王家岗、陕西街等地。“门外系流东注水,春来屋隐白梨花”,前句通过动态的溪流与静态的屋舍形成空间对照,后句以梨花白花映衬春景,暗合成都少城一带“山茶、玉兰、碧桃、海棠”等花木繁茂的生态特征。“入夏饱听蛙”,以听觉细节捕捉夏日田园气息,与叶圣陶在成都郊区视学时接触的自然环境相呼应,体现其日常生活的闲适感。“成都忆,绿野际天宽”,以开阔视野勾勒成都平原的地理风貌,与叶圣陶笔下“少城一带树木真繁茂,房子藏在树丛里”的视觉印象形成互补,展现城乡交融的景致。“慈竹深从随处是,桤荫活水自潺湲”,前句聚焦慈竹丛生的密集生态,后句描绘桤木与流水的动态组合,二者均取材于叶圣陶对成都植被的观察,如《谈成都的树木》所述“老树经岁月剪裁”的审美视角。“佳趣颇多端”,以总结性评价收束全篇,呼应其日记中多次提及的成都“佳趣”,如访友、观花、教学等日常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老舍《春游小诗·赠赵家璧同志》

下一篇:近现代·谭献《谒金门 春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