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亦多术矣":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运用在乎人":关键在于教师个人的运用。
"孰善孰寡效":哪种方法效果好,哪种效果差,
"贵能验诸身":贵在教师能亲身去验证。
"为教纵详密":教学内容纵然详尽周密,
"亦仅一隅陈":也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罢了。
"贵能令三反":关键是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触处自引伸":在接触知识时能自行拓展延伸。
"陶不求甚解":陶渊明读书不求深入理解,
"疏狂不可循":这种疏狂的态度不可盲目遵循。
"甚解岂难致":深入理解文章难道很难做到吗?
"潜心会本文":只要潜心去领会文本内容就行。
"作者思有路":作者创作是有思路可循的,
"遵路识斯真":顺着思路就能领悟文章的真谛。
"作者胸有境":作者心中有特定的情境,
"入境始与亲":进入这种情境才能与文章亲近。
"一字未宜忽":一个字都不应该疏忽,
"语语悟其神":每句话都要领悟其神韵。
"惟文通彼此":能沟通彼此,
"譬如梁与津":就像桥梁和渡口。
"学子由是进":学生凭借语文学习不断进步,
"智赡德日新":智慧得以增长,品德日益更新。
"文理亦畅晓":文章的条理能通畅理解,
"习焉术渐纯":不断练习写作技能也会逐渐纯熟。
"操觚令抒发":让学生提笔写作,
"二事有可云":有两点值得一说。
"多方善诱导":教师要从多方面巧妙引导,
"厥绩将无伦":取得的成绩将不可限量。
"一使需之切":一是让学生感到写作需求迫切,
"能文意乃申":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文意。
"况复生今世":何况生活在当今时代,
"交流特纷纭":交流特别纷繁复杂。
"二使乐其业":二是让学生乐于从事写作,
"为文非苦辛":不觉得写文章是辛苦之事。
"立诚最为贵":写作最可贵的是秉持真诚,
"推敲宁厌频":推敲词句不怕频繁。
"常谈贡同辈":这些平常的见解贡献给同行,
"见浅意殷勤":见识或许浅薄但情意恳切。
"前途愿共勉":希望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们能相互勉励,
"服务于新民":为培育新时代的民众服务。
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笔名有叶锦、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全国性抗战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1949年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散文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健美。教育上,他主张引导和启发的教学,对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规范化有独到见解。茅盾认为他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代表作有《火灾》《线下》《倪焕之》等。著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 分段赏析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开篇点明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但关键在于教师个人的运用。“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以直白的语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进一步指出,教学方法效果好坏,需教师亲身实践检验,为后文阐述具体教学理念做铺垫,体现出务实的教学态度。“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此部分论述教学不能仅追求详细周密,“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说明详尽的教学内容也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强调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拓展能力的重要性。“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这里批判“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认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虽有其独特性,但不可盲目遵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则指出深入理解并非难事,只要潜心钻研文本,体现出对文本研读的重视,引导学生以严谨态度对待学习内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几句从理解作者创作思路和情境的角度展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表明要遵循作者思路来领悟文章真谛;“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进入作者创作情境才能亲近文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则要求重视字词,领悟语言神韵,从多个层面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和要点。“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将语文比作沟通的桥梁(梁与津),形象说明语文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阐述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增进智慧、修养品德,通晓文理、提升技能,体现语文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聚焦写作教学,提出写作教学要善于多方诱导。“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指出要让学生感到写作需求迫切,才能充分表达文意;“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强调让学生乐于写作,不把写作当作苦事。“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则突出写作要秉持真诚,不厌其烦地推敲,对写作教学要点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阐述。“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结尾表明这首诗是作者对同行的分享,虽见解或许浅薄,但情意恳切。“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同行在语文教育道路上共同努力,为培养新时代民众服务的心愿,升华了诗歌的教育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近现代·金庸《赠乾隆·陈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