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爱无边缘":扎兰屯让人爱得没有边际,
"榆树虬枝":看那榆树,它的枝条弯曲盘旋如同虬龙,
"杨树高姿":杨树有着高大的姿态,
"静映清溪尽倒垂":(榆树和杨树)静静地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枝条都向下垂着。
"边城八月吹飞絮":边城的八月吹起了飞絮,
"淡影轻移":淡淡的影子轻轻移动,
"飘坠涟漪":悠悠地飘落,坠入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错认江南四月时":让人错以为是江南四月的时候。
"山亭揽胜临空阔":我登上山亭,尽情地观赏着周围的美景,眼前是一片空阔的视野,
"雅鲁河宽":雅鲁河很宽阔,
"洲渚岩峦":河中有沙洲和礁石,岸边有岩石和山峦,
"弥望晴明万树圆":极目远望,晴朗的天空下,无数的树木呈现出圆润的形态。
"数声汽笛飙轮过":几声汽笛响起,快速行驶的列车驶过,
"轨道徐弯":轨道缓缓弯曲,
"列载龙蟠":列车像盘曲的巨龙一样排列着,
"尽是良材出宝山":(列车上装载的)全都是从宝山运出的优质木材。
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笔名有叶锦、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全国性抗战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1949年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散文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健美。教育上,他主张引导和启发的教学,对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规范化有独到见解。茅盾认为他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代表作有《火灾》《线下》《倪焕之》等。著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上片:“扎兰屯爱无边缘”,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扎兰屯的喜爱之情,“无边缘”强调了这种喜爱的程度之深,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榆树虬枝,杨树高姿”,具体描绘了扎兰屯的树木形态,“虬枝”写出榆树枝条的盘曲,“高姿”表现杨树的挺拔高大,使读者对扎兰屯的树木有了直观的认识。“静映清溪尽倒垂”,描绘了树木倒映在清溪中的画面,“静映”体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尽倒垂”则生动地表现出树枝的姿态,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下片:“边城八月吹飞絮”,点明了时间和事件,“八月”是边城的季节,“吹飞絮”描绘了飞絮飘落的情景,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感。“淡影轻移,飘坠涟漪”,进一步描写飞絮飘落的动态,“淡影轻移”写出飞絮影子的轻盈移动,“飘坠涟漪”则表现出飞絮落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的情景,使画面更加生动。“错认江南四月时”,通过对比,将扎兰屯的景象与江南四月进行类比,表达了诗人对扎兰屯美景的赞美之情,认为这里的美景不逊色于江南。第二首上片:“山亭揽胜临空阔”,描绘了诗人在山亭上观赏胜景的情景,“临空阔”表现出视野的开阔,为下文描写雅鲁河的景象做铺垫。“雅鲁河宽,洲渚岩峦”,具体描绘了雅鲁河的宽阔以及河中的沙洲、礁石和岸边的岩石、山峦,展现了扎兰屯的自然景观特色。“弥望晴明万树圆”,极目远望,在晴朗的天空下,无数的树木呈现出圆润的形态,进一步描绘了扎兰屯的美景,使画面更加丰富。下片:“数声汽笛飙轮过”,描写了列车驶过的情景,“数声汽笛”增添了一份动感,“飙轮过”表现出列车的快速行驶,体现了扎兰屯的现代气息。“轨道徐弯,列载龙蟠”,描绘了轨道弯曲和列车排列的形态,“徐弯”写出轨道的舒缓弯曲,“列载龙蟠”将列车比作盘曲的巨龙,形象地表现出列车的壮观。“尽是良材出宝山”,点明了列车上装载的是从宝山运出的优质木材,体现了扎兰屯丰富的资源,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
上一篇:近现代·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
下一篇:近现代·谭献《解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