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ún
chí
èr
shǒu

朝代:近现代作者:叶圣陶浏览量:1
qíng
wàn
qǐng
yín
lín
shǎn
qīng
lán
tiān
àn
shān
shù
máng
máng
jué
xiāng
xíng
ruǎn
pēng
lián
zhì
guì
chén
pán
àn
zhàng
yǐn
duō
xīn
bēi
mǎn
shì
qiāng
jīng
bái
ōu
xián
fàng
tǐng
kàn
tóu
wǎng
yuǎn
wén
chēng
sài
shàng
qiū
liáng
hòu
chí
miàn
jiān
bīng
hòu
dòng
yún
lǒng
zhào
liú
chí
dào
suí
kāi
chē
zǒu
záo
bīng
lāo
shǒu
bīng
shàng
tān
cháng
bǎi
yán
hán
nìng
kěn
xīn
láo
tiān
shī
chí
fēng
chǎn
hòu

译文

晴朗的水面上,万顷波光粼粼,像银色的鱼鳞在闪烁,天边有几抹轻淡的蓝色,那是天空与湖岸相接的地方。这里没有山峦和树木,显得更加空旷迷茫,与笠泽相比越发觉得这里显得空旷、柔和。把鲢鱼和鳜鱼烹饪好,陈列在盘子和案几上,在帐篷里饮酒,常常高兴地看到酒杯一次次斟满。试着开枪,惊起了悠闲的白鸥,划着小船,看着鱼网被投到远方。听闻在塞上秋凉之后,呼伦池的湖面上结着超过一米厚的坚冰。寒冷的云朵笼罩着像玉一样的冰面,在道路上随时都有车马行驶。人们一起动手凿开冰面,开始捞鱼,在冰面上摊开的鱼常常有上百亩之多。在严寒的天气里,人们哪里会吝惜自己的辛劳,上天似乎失去了让呼伦池鱼类丰收的时机。

逐句剖析

"晴波万顷银鳞闪":晴朗的水面上,万顷波光粼粼,像银色的鱼鳞在闪烁,

"几抹轻蓝天际岸":天边有几抹轻淡的蓝色,那是天空与湖岸相接的地方。

"无山无树益茫茫":这里没有山峦和树木,显得更加空旷迷茫,

"颇觉相形笠泽软":与笠泽相比越发觉得这里显得空旷、柔和。

"烹鲢炙鳜陈盘案":把鲢鱼和鳜鱼烹饪好,陈列在盘子和案几上,

"帐饮多欣杯屡满":在帐篷里饮酒,常常高兴地看到酒杯一次次斟满。

"试枪惊起白鸥闲":试着开枪,惊起了悠闲的白鸥,

"放艇看投鱼网远":划着小船,看着鱼网被投到远方。

"闻称塞上秋凉后":听闻在塞上秋凉之后,

"池面坚冰逾米厚":呼伦池的湖面上结着超过一米厚的坚冰。

"冻云笼罩玉琉璃":寒冷的云朵笼罩着像玉一样的冰面,

"驰道随开车马走":在道路上随时都有车马行驶。

"凿冰齐发捞鱼手":人们一起动手凿开冰面,开始捞鱼,

"冰上摊鱼常百亩":在冰面上摊开的鱼常常有上百亩之多。

"严寒宁肯惜辛劳":在严寒的天气里,人们哪里会吝惜自己的辛劳,

"天失池鱼丰产候":上天似乎失去了让呼伦池鱼类丰收的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呼伦池二首》是现代诗人叶圣陶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其一,此诗描绘了呼伦池晴日的景色以及当地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呼伦池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呼伦池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水面、天边轻淡的蓝色以及空旷迷茫的景象,并通过与笠泽对比,突出其特点。第五、六句描写了当地人们烹饪鱼类、在帐篷里饮酒的欢乐场景。后两句展现了人们在呼伦池的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其二,此诗描绘了呼伦池秋凉后冬季的景象以及人们在冰面上捞鱼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其二,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呼伦池秋凉后结冰的景象以及道路上的车马行驶。第五、六句描写了人们在冰面上凿冰捞鱼的劳动场景,后两句表达了人们在严寒中努力劳作的精神,以及对丰收的期待。整组诗语言质朴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笔名有叶锦、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全国性抗战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1949年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散文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健美。教育上,他主张引导和启发的教学,对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规范化有独到见解。茅盾认为他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代表作有《火灾》《线下》《倪焕之》等。著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晴波万顷银鳞闪,几抹轻蓝天际岸”,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开阔宏大的画面。“晴波万顷”,点明了天气晴朗,湖面广阔无垠,“银鳞闪”运用比喻,将阳光下湖面闪烁的波光比作银色的鳞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湖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动态美。“几抹轻蓝”则描绘出天边淡淡的蓝色,与万顷碧波相呼应,交代了天空与湖面在远处交汇,水天相接,营造出一种辽远、壮阔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呼伦池晴天时的浩渺与美丽。“无山无树益茫茫,颇觉相形笠泽软”,上句进一步强调呼伦池周边无山无树的特点,使得湖面更显空旷、茫茫无际,强化了上文所营造的辽阔感。后半句通过与“笠泽”(太湖的别称)对比,“软”字赋予了笠泽一种相对柔和、婉约的气质,从而反衬出呼伦池的雄浑、壮阔,突出了呼伦池独特的地域风貌,也表达了诗人对呼伦池这种宏大开阔之美的独特感受。“烹鲢炙鳜陈盘案,帐饮多欣杯屡满”,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及友人在呼伦池边的宴饮场景。“烹鲢炙鳜”具体点明了餐桌上的美食,用新鲜的鲢鱼和鳜鱼烹饪佳肴,体现出当地物产的丰富。“陈盘案”描绘出美食摆满桌案的情景,营造出丰盛的氛围。“帐饮”表明是在营帐中宴饮,具有浓厚的地域和生活气息。“多欣杯屡满”则生动地展现出宴饮众人心情愉悦,频频举杯,欢乐融洽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喜悦之情。“试枪惊起白鸥闲,放艇看投鱼网远”,上句“试枪惊起白鸥闲”动静结合,“试枪”这一突然的动作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惊起了悠闲的白鸥,“闲”字则从侧面衬托出白鸥原本悠然自在的状态,动静之间,更显画面的生动鲜活。“放艇看投鱼网远”描绘了诗人和友人乘坐小艇,观看远处渔民撒网捕鱼的场景,展现出呼伦池边富有生机的劳动画面,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独特生活场景的好奇与欣赏,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第二首“闻称塞上秋凉后,池面坚冰逾米厚”,这两句诗中以“闻称”二字表明以下所描述的是听闻而来的内容,引出对塞上秋凉后呼伦池景象的描写。“池面坚冰逾米厚”直接点明了秋季呼伦池的特点——冰厚超过一米,简洁明了地突出了冰面之厚,为下文对冬季冰上景象的描绘做铺垫,让读者对冬季呼伦池的严寒和冰面的坚实有了直观的感受。“冻云笼罩玉琉璃,驰道随开车马走”,这两句诗中“冻云笼罩”描绘出天空中阴云密布,给人一种寒冷、压抑的感觉,同时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凝重的氛围。“玉琉璃”将冰面比作美玉和琉璃,形象地展现出冰面的光洁、透明与美丽,仿佛一块巨大的美玉平铺在大地上。“驰道随开车马走”则描绘出在冰面上开辟出道路,车马在其上行驶的场景,一动一静相互结合,展现出冬季呼伦池冰面的壮观与繁忙,让人感受到在严寒之中生命的活力与坚韧。“凿冰齐发捞鱼手,冰上摊鱼常百亩”,生动地描绘了冬季渔民在冰面上捕鱼的热闹场景。“凿冰齐发捞鱼手”,一个“齐”字,展现出渔民们齐心协力凿冰捕鱼的画面,体现出劳动的节奏感与协作精神。“冰上摊鱼常百亩”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捕获的鱼之多,冰面上摊开的鱼常常有百亩之大,突出了呼伦池冬季渔业的丰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丰富的渔业资源。“严寒宁肯惜辛劳,天失池鱼丰产候”,上句“严寒宁肯惜辛劳”表达了渔民们在严寒的环境下,毫不吝惜自己的辛劳,体现出他们为了生活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下句“天失池鱼丰产候”,“天失”可理解为大自然给予,意思是大自然赋予了呼伦池鱼丰产的时节,这不仅是对渔民辛勤劳作的肯定,也是对呼伦池这片土地慷慨恩赐的赞美,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一种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佚名《暮年》

下一篇:近现代·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