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导幼儿":教导幼儿学走路,
"人人有经验":这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或则扶其肩":有的人扶着孩子的肩膀,
"或则携其腕":有的人拉着孩子的手腕。
"惟令自举足":只是让孩子自己抬起脚步,
"不虞颠仆患":不必担心会有摔倒的危险。
"既而去扶携":随后松开扶持的手,
"犹恐足未健":可还是担心孩子的脚步不够稳健。
"则复翼护之":于是又在旁边保护着,
"不离其身畔":不离开孩子的身边。
"继之更有进":接着孩子有了更大的进步,
"步步能稳践":每一步都能稳稳地迈出。
"翼护亦无须":这时保护也不再需要了,
"独行颇利便":孩子独自走路既顺利又方便。
"他日行千里":将来能够远行千里,
"始基于焉奠":根基就是在这时奠定的。
"似此寻常事":像这样平常的事情,
"为教尚可鉴":对于教育来说也有可借鉴之处。
"所贵乎教者":教育最可贵的地方,
"自力之锻炼":在于对学生自我能力的锻炼。
"诱导与启发":通过诱导和启发,
"讲义并示范":辅以讲解和示范。
"其道固多端":教育的方法固然多种多样,
"终的乃一贯":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
"譬引儿学步":就好像引导孩子学走路,
"独行所切盼":最盼望的就是孩子能够独立行走。
"独行将若何":孩子独立行走意味着什么呢?
"诸般咸自办":就是各种事情都能自己去办理。
"疑难能自决":遇到疑难能自己解决,
"是非能自辨":是非对错能自己分辨。
"斗争能自奋":面对斗争能奋勇向前,
"高精能自探":高深精妙的学问能自主探索。
"学者臻此境":学习者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固非于一旦":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而在导之者":而对于引导者来说,
"胸中存成算":心中要有明确的计划。
"逐渐去扶翼":逐渐减少扶持帮助,
"终酬放手愿":最终实现放手的愿望。
"当其放手时":当真正放手的时候,
"此才必精干":这个人才必定是精明能干的。
"服务于人民":能够为人民服务,
"于国多贡献":为国家做出诸多贡献。
"扶翼获致是":通过引导扶持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宁非大欢忭":难道不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吗?
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笔名有叶锦、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全国性抗战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1949年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散文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健美。教育上,他主张引导和启发的教学,对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规范化有独到见解。茅盾认为他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代表作有《火灾》《线下》《倪焕之》等。著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 分段赏析
“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此段生动描绘幼儿学步过程。人们引导幼儿学步时,或扶肩或携腕,让幼儿自己抬脚,又担心其摔倒,之后即便不再扶持,仍怕其脚步不稳而在旁守护。随着幼儿进步,能稳步前行,无需守护可独立行走,为日后远行奠定基础。通过对学步细节描写,展现幼儿学步循序渐进的过程。“似此寻常事,为教尚可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诗人由幼儿学步联想到教育,指出此平常之事对教育有借鉴意义。教育关键在于锻炼学习者自力,方式有诱导、启发、讲解、示范等,虽方法多样但目的一致,如同期望幼儿独立行走。学习者独立后,应能自行解决疑难、分辨是非、奋勇斗争、探索高深知识。此段点明诗歌主旨,阐述教育理念。“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服务于人民,于国多贡献。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诗人强调学习者达到自力境界并非一蹴而就,教育者要有计划,逐步减少扶持,最终实现让学习者独立的愿望。当学习者能独立时,必成为精干人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教育者看到此成果,会感到无比欣慰。此段进一步阐述教育过程及期望达成的结果。
上一篇:近现代·叶圣陶《呼伦池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