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fǎn
èr
wéi
jiǎo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bái
yún
shān
tóu
yún
bái
yún
shān
xià
shēng
xiǔ
zhū
qiāng
lín
fēi
jiāng
jūn
chóng
xiāo
bǎi
shí
gàn
shuǐ
cāng
máng
mǐn
shān
héng
sǎo
qiān
jūn
juǎn
yǒu
rén
wèi
yíng
jiē

译文

白云山头的云仿佛要站立起来,白云山下敌人的呼喊声急促,就连枯木朽株都一起努力助战。枪林逼近,红军如飞将军从高空迅猛杀入。十五天奔驰七百里,赣水苍茫,闽山一片碧绿,横扫千军如同卷席一般迅猛。有人哭泣,步步为营却叹息莫及!

逐句剖析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头的云仿佛要站立起来,

# 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白云山:位于江西吉安泰和县小龙镇东边,山势伸延到吉安、兴国两县境内,方圆有几十公里。此山高大宽广,山峰重迭,最高峰达934米,山中古树参天,山道迂回,还有众多的山谷小盆地,是游击战、狙击战、运动战的好场所。白云山是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

"白云山下呼声急":白云山下敌人的呼喊声急促,

"枯木朽株齐努力":就连枯木朽株都一起努力助战。

# 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枯木朽株,邹阳《自狱中上梁王自明书》:“有人行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枯木朽株,尽为害矣。”枯木:干枯的树木,老云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

"枪林逼":枪林逼近,

# 逼:逼近。

"飞将军自重霄入":红军如飞将军从高空迅猛杀入。

# 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飞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山敌不意,被匈奴称作“飞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

"七百里驱十五日":十五天奔驰七百里,

# 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

"赣水苍茫闽山碧":赣水苍茫,闽山一片碧绿,

# 闽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赣水:赣(gàn)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横扫千军如卷席":横扫千军如同卷席一般迅猛。

# 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千军:指大量的敌人。,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

"有人泣":有人哭泣,

# 泣:有泪无声地哭。,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

"为营步步嗟何及":步步为营却叹息莫及!

# 嗟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近现代毛泽东所做的一首词。上片具体描写白云山战斗经过,下片概括反第二次大“围剿”战役胜利情况。运用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对比等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上片通过拟人化描写渲染紧张气氛,歌颂军民团结;下片展现战局发展与红军气势,指出敌人可悲下场。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感染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最早刊发于《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词作于1931年夏,当年4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二次大“围剿”,作者亲率中央红军于1931年5月16日至30日,在十五天内果断打破“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后,词人创作了这首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词。介绍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情况,描绘了白云山战斗的紧张场面及红军进军的迅猛气势,体现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营造了壮阔的战争氛围,表达了对红军胜利的赞美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写作手法

拟人:“白云山头云欲立”“枯木朽株齐努力”,赋予“云”以“欲立”的直立抗争姿态,赋予“枯木朽株”以“努力”助战的拟人化动作,既渲染战场紧张气氛,又象征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斗争意志,暗含“天地同力”的正义之战内涵。对比:“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的惨败悲泣,“泣”与“横扫”“飞将军”形成鲜明对比,既揭露敌人的狼狈下场,又突显人民战争的正义性与压倒性优势。用典:“飞将军自重霄入”,巧用汉代“飞将军”李广典故(原指李广作战迅猛如从天而降),此处借指红军如神兵天降、迅猛突袭的战斗气势,凸显红军机动灵活、锐不可当的战术特点,增强词作的历史厚重感与英雄主义色彩。比喻:“横扫千军如卷席”,将红军歼灭敌人的过程比作“卷席”,以日常动作喻战争态势,生动展现红军进军神速、所向披靡的强大威力,化抽象战斗为具象画面,极具感染力。反衬:“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词作收尾处,笔锋陡然一转。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如奇峰突起,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词人以拟人之法描绘战地景物,将白云山战斗前夕的紧张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热情讴歌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并肩杀敌的豪迈声威。“云欲立”三字,赋予自然之云以人的意志,借景衬情,生动展现根据地军民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呼声急”则真切描绘出山下敌军鼓噪而进,狂喊乱叫的场景。而“枯木朽株齐努力”,更是凭借浪漫想象,表现出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仿佛连一草一木都愤然而起,助力保卫红色根据地。此句深刻彰显红军正义之师,得道多助,反“围剿”之战乃顺应天理、感天动地的正义之举。紧接着,“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凝练地勾勒出战斗场景与军民杀敌的磅礴气势。一个“逼”字,尽显红军如利刃出鞘,迅猛突进;“飞将军”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红军自山上如天降神兵,似离弦之箭,势不可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下片“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呈现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演进,以及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伟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将红军作战时如疾风迅雷,势不可当,干净利落歼灭敌人的英勇身姿刻画得入木三分。“赣水苍茫闽山碧”则点明此次进军的起止之地。随着红军胜利挺进,赣江渐远,一片迷茫,故而“赣水苍茫”;闽山已现眼前,峰峦叠翠,满目青葱,因此“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凸显红军进军之神速,更展现出解放的七百里大地的壮美风光,流露出红军在节节胜利中,深感赣水愈发渺远,闽山格外葱茏的喜悦之情,洋溢着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词末,词人笔锋陡然一转,在歌颂第二次反“围剿”胜利、赞扬根据地军民英雄气概之后,以犀利辛辣之笔,直斥敌人的可悲结局,生动勾勒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惨败后的狼狈丑态,表达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鄙夷。一个“泣”字,将蒋介石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黯然神伤刻画得惟妙惟肖,从侧面反衬出红军的辉煌胜利。

4. 作品点评

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密集用入声韵的原则,亦是契合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扣人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①这首光辉的革命诗篇虽然才62个字,却以气吞山河之势,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第二次反“围剿”中“呼声急”、“枪林逼”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记叙了工农红军“齐努力”、“重霄入”的英雄气概,展现了英雄军队、革命人民“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革命气势。②这首词音韵铿锵,声势浩大,如同战鼓擂响,号角劲吹。

不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黄修荣《横扫千军如卷席:喜读毛泽东在建宁所作革命史诗〈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的雄伟气势。

不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魏子任《突围:1927~1934》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下一篇:近现代·吕碧城《踏莎行·水绕孤村》

猜你喜欢